第134章 突破,国策【求票】
“陛下说郎中令所奏之事,他已看过。让你即日启程回长安商讨。”周平应道。
上奏之事……霍去病思忖。
除了之前和舅父卫青联名上奏,霍去病还另外上奏了一份后续的用兵计划。
旁人都以为他的用兵计划,是后续如何遏制匈奴。
其实不只如此。
霍去病上奏的范围更宽泛,新败匈奴,他已在考虑匈奴外的用兵方向。
他上奏的内容是想开拓国境,击溃匈奴后,从汉境以西和东北两向,先入手。
汉帝刘彻从登基之初便雄心勃勃,想开创千秋霸业,令四夷臣服。而匈奴其实也不过是四夷之一,可见其胸怀。
他从小培养霍去病的锋芒,锐其兵事,就是希望霍去病将来能成为开疆拓土者。
他和霍去病,准确的说是一种志向上的统一和延伸。
武帝将霍去病当成了自身精神的载体和实施者,而他自己则是背后的推动者。
历史上,冠军侯若不早夭……汉会走向何方?
有人说冠军侯的奔袭战,蕴含侥幸成分,真要打起来,他未必有多厉害。实则他六年打了六次大战,是大战,全胜。
其开疆拓土达数千里,俘虏匈奴人累计过十五万,歼敌数量之多,整个西汉无出其右。
而他做到这些只用了六年。
在霍去病的铁血征伐下,让纵马扬鞭,称雄草原百年的匈奴帝国,第一次低下头颅,放弃了马踏长城的梦想,卷缩在漠北苦寒之地。
辽阔的草原,竟没有匈奴人的栖身之所,立锥之处。
管这叫侥幸?
匈奴的数十万精骑,会被一个侥幸击溃?
骄阳西移。
此时,霍去病从匈奴回来,原本准备在北关耽搁几日,查一查那股暗中的力量。
但皇帝的旨意下来,只能先回长安。
“舅父,当前北关无事,我们同路回长安?”霍去病问。
刘彻的圣旨里,也让卫青尽快回去,但并未明确催促,所以卫青的时间比较灵活。
“你先走,我这里还有些事,要略作安排。”
和你一起回去,沿途重镇要游街……卫青推诿道:“去吧,陛下难得催促,许是有急切之事。”
“……”
霍去病略作休整,当天下午,就带队启程,踏上了回长安的路程。
赵破奴,姚招统带的禁军随行。
队伍中间的车架里,霍去病,道尊,熊三,还有跟着上来的太常周平:“如今天下都在盛传,说霍侯的行军法,能日行千里。机会难得,正要体会一番。”
这次来北关,周平很恰当的传递出了想和霍去病,卫青这两位兵家修好亲近的意图。
回程用的车架却是缴获来的单于车辇,上铺金顶,内有狼皮,宽大气派,所以四人同乘仍不觉拥挤。
车架启行,在禁军护持下,倏地泛起一层薄雾,风驰电掣的出了北关。
车架里,霍去病手上拿着一个箭簇。
春秋战国以来,从箭簇的发展,也能看出汉人先祖对战争的超卓智慧和精湛工艺,是一个战争过程的缩影。
最早期的箭簇很原始,多是前端磨得尖锐就可以。
后来开始考虑风阻,穿透性等问题。箭簇改为扁平状,前尖后翼,有些像一只飞燕。再后来,在箭簇上多了棱形的凸起,增加杀伤力。
到秦时,箭簇已发展出‘黑科技’,变成隆起的立体造型,三棱或四棱。
后世研究发现,秦时的箭簇造型,弧度,器型的线条夹角,竟和后世的子弹高度类似,所以具有匪夷所思的强大破甲属性,能射穿甲胄。
汉代的箭簇,基本沿袭了秦的工艺,箭簇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很难再有突破。
霍去病上车后,捏着一个青铜箭簇打量,时而还会用手捏动箭簇,调整其前端的形态。看的一边的周平十分好奇,同时又有些惊懔。
那青铜箭簇,在霍去病手里跟软泥似的,被他不断改变调整局部的器型。
这是什么怪力……周平默默观察片刻,忍不住问:“霍侯在研究箭簇?”
“随便看看。”霍去病随口道。
伱会随便看看就怪了……周平心忖。
霍去病收起箭簇,遂双目轻阖,念头沉入识海,进行浅层次的温养修行。
他的识海兵符,玄武,白虎,都在发出微光。
车辇内,随着他的修行,隐然有兵锋铿锵震鸣,仿佛战场交锋的声音,温度似乎也在降低。
道尊对车内的变化不以为忤,也在闭目打坐,一动不动。
熊三也不以为忤,坐在最外围,手拿从匈奴缴获的风干牛肉,一口一条,吃得美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