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政治敏感性从来不是看到对方确切政策之后的迅速应对,这种事是个人都会,没什么好敏感的。
真正的政治高手看得往往都是细节,在官场上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四方震动,从而导致势力崛起以及人头落地。
荀彧晕倒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王弋的反应也早就被人传得沸沸扬扬。
但这件事在有心人眼中可不仅仅是一位主公对属下重臣关心这么简单,不少人在这件事中都闻到了血腥的味道。
一个被臣下激怒的人主,两人私密的谈了一些事情,结果还未见动作,臣下便忽然晕倒了。
有些人认为荀彧晕倒其实就是动作,只是大家的想法都不相同。
一部分人认为荀彧失宠了,晕倒不过是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凭借病患逐渐淡出政治舞台。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荀彧这怎么做是为了缓解君臣之间的尴尬,毕竟即便君王无私事,后宫也是一个很忌讳的问题。
还有一部分的人比较极端,他们觉得王弋可能要整顿官场,将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家伙都给清理出去。
不得不说世家中的能人不少,虽然他们的前提都是荀彧是装病,但还真有一部分人猜对了王弋的想法。
在年底最忙的时候,冀州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即便是荀彧缺席,处理政务的速度也要比平时快上很多。
然而王弋身边的能人更多,他的想法是绝对不能轻易展现出来的。
事实和那些人想的完全不一样,年末最后一场例会,大部分人都在等待王弋宣布那件事的结果。
可这场万众瞩目的例会堪称潦草,最终只定下了崔琰因为文书众多处理不过来而申请成立了一个叫做文书院的机构。
没有人在意这个机构的权力有多大,因为这个机构的主官连个官职都没有,只是由马融的孙子马日磾担任院长,新降的董承担任副院长。
院长?也算是个官?
唯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书院内会存放一些机密消息,所以射声校尉吴成被派过去担任了护卫。
可也没人真的将其放在心上,不是他们看不起吴成,只是这个院长马日磾实在是让人有些看不上眼。
说好听点马日磾是个经学大家,博古通今。说不好听的他就是个只知道研究文章的纯粹文人。
不是每一个经学大家都叫卢植,马日磾?呵……
王弋对那些人的态度相当满意,他和荀攸研究了很久,起了这么一个平淡的名字,又找了那么一个有迷惑性的人出任主官,为的就是在刚开始布局前不引人注意。
而且文书院这个名字也没有取错,确实是处理文书的地方。只是这个文书不仅仅是公文,还有对内对外的各种情报。
是的,王弋打算更进一步,直接将自己的情报系统进行了整合。
不过这件事需要一步一步来,不能着急。
他的第一步就是先将李儒扔到了简雍手下,等董承将对内监察的情报网铺开之后,不仅是简雍,就连明镜司也会划到文书院中,成为其下属的一个部门。
这是简雍的提议,做了这么多年情报工作,简雍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将不同职能的情报部门单独出来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作为主君的耳目,由于其特殊性,很容易被人利用成为欺瞒主君的工具。
必须让所有部门都集中在一起,相互职能要有交集,这样才能达到互相制约的效果。
简雍的提议让王弋茅塞顿开,文书院既然兼顾了对内和对外所有的情报工作,肯定不能只服务于王弋一个人,那么另一个王弋一直犹豫的部门似乎也能顺理成章的成立了。
参谋部,这是王弋一直想却没有建立的机构。
参谋部的职能看起来并不复杂,人员构成也很简单,只要将懂得战略的人凑在一起议事似乎就可以了。
然而真的是如此吗?必然不是。
王弋手下有非常多、非常优秀的战略人才,年轻一代郭嘉周瑜这些人就不提了,年长些的如荀攸、沮授、田丰、田畴等人的眼光都非常毒辣。
可王弋一直没有组建参谋部,答案也很简单,建不了。
人人都知道参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所谓军师其实就是古代的参谋。
问题是打仗的时候毕竟是少数,分析敌人的动向和战略意图,预防可能遭遇的攻击,挨打的时候不至于慌乱并且还能有效反击才是军师们平时做的事。
那么这就有一个前提,光靠猜肯定不行,必须要有情报支持才能判断准确。
优秀的军师可以凭借少量情报分析出很多事情,可情报当然是越多越好。
王弋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四六不懂的小白了,当初他脑子一热让甄姜给他建立情报网这种事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在这个时代想要建立一个情报网难度不比上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