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唯一的一次主动出击,也并没有成功。
之后公孙述更是躲在蜀中图安稳,喜欢把郡名官职改来改去,出入仿效汉天子法驾,以其弟公孙光为大司马,公孙恢为大司空,又立他的二子为王,食犍为、广汉各数县。
群臣苦劝,以为成败还不可知,军队暴露在外,不能胸无大志,挫伤拥戴者之心。
可公孙述不听,这就是明明白白性格决定命运,井底之蛙,妄自尊大。
对于刘秀的招降,公孙述还屡次反复,被光武帝的汉征南大将军岑彭攻击大败后,反而开始了反向操作,对群下说“兴与废都是命运。哪里有投降的天子呢!”决心抵抗到底,堪称大犟种。
打不过汉军,他就派刺客,居然成功刺杀了两路汉军的将领来歙和岑彭。
刘秀一边写信继续招降公孙述,一边将己方将领换成了吴汉和臧宫。
然后一路大胜,包围成都。
公孙述身边这时就剩下一个延岑还能用,于是在延岑建议下,将金帛全数拿出来,募得敢死队五千多人,自己正面邀战,暗地里却派遣这支奇兵绕后,袭破吴汉军。
那一仗打了吴汉一个措手不及,就连吴汉自己都坠落水中,靠抓着马尾巴方才得以生还。
但是这些战术胜利并不能改变战略的失败,另一路的臧宫领汉军打败蜀军,杀到了咸门。
于是公孙述又算了一卦,结果卦上说“虏死城下”,大喜。便让延岑对抗臧宫,自己亲自率领数万人再攻吴汉。
延岑那边三战三胜,而公孙述和吴汉这边,双方从清晨到日中,都疲惫不堪。
就在这时,一支生力精锐突然从吴汉军中杀出,突击公孙述。
这就叫一报还一报,原来吴汉这回也现学现卖,学着公孙述悄悄藏起了一支敢死队,在关键时刻袭破敌军。
这回号称白帝的公孙述就没有云台第二将吴汉的大气运了,被护军高午一枪刺中胸部,掉落马下。
左右将公孙述救入城内,公孙述把残兵交延岑后,当晚就死了。
次日清晨,延岑向吴汉投降,但吴汉愤怒于不是善茬,进城后直接将公孙述和延岑全族都杀了。
很多人知道白帝城,都是因为刘备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却不知道这个城的历史来历。
周至作为合格的文旅导游,当然要跟小伙伴们讲得更深入,更细。
从白帝城开始,就进入了瞿塘峡,瞿塘峡只有短短八公里,其关口“夔门”却号称天下雄,两岸断崖壁立,古人形容为“岸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其险峻和雄伟,堪称三峡之最,而上千年的历史,也被历代路过的文人诗客,镇守的雄才名将,镌刻到了崖壁之上,加上沿江石壁上的栈道,崖缝间堆叠的悬棺,构成了“瞿塘摩崖石刻”这一著名的文化景观。
三峡工程之后,这一景观将被淹没在水位线以下,目前确定的方案中,除了其中最著名的,赞颂南宋高宗禅位于孝宗的《皇宋中兴圣德碑颂》会被切割搬迁之外,剩下的全部石刻,都将原地保护,沉没于水下。
也就是说,后人将无法再看到周至一行现在能够见到的场景。
《皇宋中兴圣德碑颂》高四米有余,宽七米有余,面积近三十平,其上一共九百四十八字,每个字径二十厘米,是有南宋赵不忧撰文,书法名家赵公硕书写。
赵不忧是宋代宗室,绍兴二十七年登第进入仕途,成了南宋有名的能吏,大清官。
历任州郡都有建树,能够将地方治理到“民绝斗争,夜不闭户”的程度。
转任夔州路转运判官的时候,百姓感念其德,遮断城门不让他成行,朝廷留他改任成都路。
在任期间平息米价,修复都江堰,让蜀中转饥为丰。
在家族中办学,定期考察,将优秀人才提拔出来。同时还搞了个“自讼斋”,对于犯错的子弟,也将他们送到里边去读书反省,宗族里的人都感念其德。
皇帝每次和他饮酒,都要跟太子介绍:“此贤臣也。”死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封崇国公。
赵公硕同样也是宗室,魏王赵廷美六世孙,孝宗年间担任四川总领,知过宁国府,巴州。书法杰出。
两位赵氏宗室仕途因此地产生过交集,于是一文一书,将这部书法史上的名作留在了这里。
后人为了保护这篇摩崖石刻,还特意在每个字上扣上一只大碗,用糯米石灰浆粘合,然后刷上灰浆,舟人远望,称其为“白粉墙”。
直到年代久远以后,扣碗脱落,底下的字迹才重见天日,也是国内保护得最完好的摩崖石刻之一。
自哲宗以后,赵宋宗室乃至于全天下都堪称苏轼的粉丝,赵公硕的书法里边,“苏味儿”就非常浓。
与唐碑喜欢用正楷不同,很多著名的宋碑个性非常突出,比如现在这道摩崖,便是以行楷作书,运笔自如潇洒,酣畅淋漓。
但是和苏轼取法钟王的晋书底子不同,赵公硕的底子明显是来自颜真卿的唐楷,因此在笔下少了几分苏轼的挥洒恣肆,多了几分收束稳重。
这样的书风反而让周至愈发的欣赏,要不是李老三催得太急,他都想在这道摩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