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嫂的裁缝铺开张后,生意着实不错。 一来衣服款式时髦新颖,进来看的人很多,总会有几个相中款式下单定做的。 二来徐大嫂的手艺如今是越来越好了。同样的衣服,她做出来的针脚细腻、线头少,穿着比商场买的舒服多了。 有个年轻女老师原本只是路过进来看看,结果一看就挪不开眼了,当场买走了那条红色柔姿纱连衣裙和褶皱收腰短袖衬衫。 那也是因为钱包里钱不够了,不然还想再买两件。 徐大嫂欢喜得天天笑容满面。 心情好了,人又有了动力,家里的伙食蹭蹭上升,晚上和男人恩爱时也多了几分兴致,不像以前忙碌一天到晚上疲倦得不行,应付居多。 徐志年颇有点受宠若惊,而后一脸餍足。 结婚到现在,才真正体会到个中乐趣。 夫妻感情因此有了大幅度升华。 徐茵对此乐见其成。 哥嫂感情好,意味着她反炮灰战役的成功。 她陪着嫂子做稳裁缝铺的生意,期间还陪她去了几趟城北批发市场。 等嫂子一个人跑城北不再那么怂了,自己也出了一大批系统囤货,换成桐城本地物美价廉的土特产。 有大湖里产的银鱼、白虾、六月黄湖蟹,湖畔养的羊、鸭、鹅及各种蛋,还有羊毛毡子、羊绒线、各色布料都囤了一些。 眼下农忙在即,她该回家了。 徐大嫂连同俩孩子再依依不舍也没办法。 “好了,小妹只是回家,等以后放假了还可以再来,你们这搞得生离死别似的。”徐志年忍不住吐槽。 “呸呸呸!会不会说话?”徐大嫂瞪了他一眼。 徐志年自知理亏,摸了摸鼻子,媳妇儿越来越凶了。 话说回来,他都记不清以前媳妇和小妹是怎么相处的,但绝对没有现在这么黏糊。 领导和战友羡慕他家庭和睦,小姑子来了以后,不仅没跟嫂子闹矛盾,还帮着嫂子开起裁缝铺,得闲帮忙进货、做衣服,亲妹子都没她这么好。 “唉,你妹妹要是留在这边就好了。”他们都想保媒了,谁家还没个适婚的亲戚。 “去!我妹妹还要念大学呢。”徐志年啐了他们一口,要点脸! 不管怎么说,媳妇儿和小妹感情好,他是受益最多的一方,做人要知足。 徐志年把媳妇儿打包好的行李扛上肩,送小妹去了火车站。 “行李太重,我给你办托运。路上注意安全,管好自己的背包,到家了回个电报,别让我跟你嫂子担心。” “知道了。” …… 徐家村这几天可热闹了。 口耳相传之下,附近村落的人基本都知道徐家村今年有人家在稻田里养鱼。 起初只当是个噱头,觉得这些人真是有钱没处花、买了鱼苗养在稻田里,能养多大? 没想到还真被他们养成了。 “国邦,这鱼得快一斤了吧?” 徐国邦家的稻田,离村道比较近,看到他家的鱼养了三个月就有这么大,村民们不禁露出羡慕的神色。 “一斤三两。”徐国邦捞起一条大鲤鱼,给围观的人看,“还不是最大的,有一条草鱼比这还要大。” “发了发了!”有人道出了众人的心声,“国邦你家今年要发了,养了多少条来着?” “六百条。”徐大脚笑得见眉不见眼。 她家今天泄水收鱼,一家老小都来了田里,裤腿卷得高高的,齐齐往泄水口撵鱼。 “不过,放下去六百条鱼苗,我估摸着能收九成就不错了。刚养下去时估计不适应,死了一批。” “九成那也不少了,平均每条有一斤的话,有五百多斤了,现在鱼价多少?” “前几天湖塘村的六月黄卖到六毛五分一斤,鱼也差不多这个价吧,兴许还能贵个八分一毛。” 有村民起哄:“哎呀,大脚,你家光这些鱼就能挣个三四百啊。” 徐大脚脸上带着笑:“瞎说什么!鱼苗不要本钱啊?再说,也不是条条都有一斤重,小的也有,你们没看见啊?” “小的不多,总体还是有不少赚头的。” “可不是!当初我们要是跟着一块儿养就好了!” “现在才说这些,晚了!我那时就说,茵丫头脑瓜子灵活,听她的准没错,不然能保送大学?你们都不听我的……” “嘿呀!那你当初怎么不坚持?我们说不养,你怎么也跟着打起了退堂鼓?” 村民们七嘴八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