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的家乡,看一看你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吗?”
这个下午,有太多的惊喜,也有太多的疑惑。
最大的疑惑就在于,刘域非常好奇,到底是怎样的环境,才能造就出这样一个奇特的少年?
苏杭没料到刘域会有这样的要求,他不太想自己生活被打扰,却又知道博艺对自己的期待,于是看向谭丰振。
谭丰振当然希望媒体越重视苏杭越好,见少年看来,立刻点头,转向刘域道:“小刘,如果能这样,自然是最好。”
刘域又看向某个少年。
苏杭也便点头:“我会在商都留两天,周日回家,因为下周一开学。”
刘域立刻道:“那就下周,我去河元。”
客厅里不知不觉又暗了些,刘域这么说完,没再继续打扰,起身道:“既然如此,那我就先告辞了。”
众人跟着起身。
比起最初,对刘域态度也是改观的苏全民还尝试挽留,邀请两人吃过晚饭再走,却被婉拒。
刘域带着季灵灵来到街上,一些路灯已经亮起,他却顾不得现在什么时间,匆匆找了公用电话,直接拨到已经下班的某个上司家里:“……主任,我是刘域……”
随后是一番难掩兴奋地叙说,还有自己希望进行深度采访的打算。
对面的回应却让他意外。
“……什么,周末一定要把稿子赶出来,下周一发……主任,我觉得这次真是个好题材,不如我把材料给您送去,您先看看……好吧,好吧,我会先写一篇稿子出来……嗯,记得了,还要和博艺沟通……行,那么,下周再谈……祝您周末愉快。”
……
前一天采访结束,苏杭没再接到后续相关,也没主动询问,只是抓紧暑假的最后两天时间与《青旭》团队整理过往两个月的所有稿件。
最终确认一共27篇,总体字数却是达到23万。
这就是说,博艺多出了3万字的筛选空间。
具体留下哪些,剔除哪个,苏杭没有给出意见,因为他觉得都挺好,《青旭》团队其实也觉得都挺好,只是钟长林考虑青少年读者的耐心,坚持不能超过20万字。
大家的想法,那就干脆让BOSS自己去决定。
就像书名。
这个周末也算定下。
最初大家讨论,都比较倾向一个:《给青春的诗》。
虽然不是一本诗集,但众人都很认可苏杭的一句话:少年情怀总是诗。
然而,报给钟长林,却被打了回来。
钟长林的理由也很直接,担心被误会成诗集,影响销量,因此亲自拍板,显然也提前琢磨过,敲定书名为《数不清的流年》。
这是苏杭当初完成的第二篇小说名称,发表在与《青旭》同城的《正茂》杂志上。
按照钟长林的说法,就像人家歌手经常使用唱片里一首歌的名字作为专辑名称那样,苏杭的这本短篇集,也可以参照同类模式。
当然,主打还是《林清和许白》,会放在合集的第一篇。
就像很多专辑主打歌也不是专辑名称一样。
社长这么说,大家也觉得,《数不清的流年》和《给青春的诗》并不相差多少,甚至,前者确实还更好一些,便也没有反对。
另外,同样是这两天,《青旭》也完成了计划中自己的‘作家访谈’,对象当然是苏杭,比起刘域采访时的话题广泛,《青旭》的侧重只有两个字:写作。
主要讨论苏杭在写作方面的各种心路历程。
如此一直到周日下午。
明天开学。
郑春忙得脚不沾地,提前已经返回河元,苏全民还要留下继续看着期货盘面,苏杭只能独自乘车回家。
时间就这样来到8月28日。
星期一。
河元二中1995学年第一学期开学的日子。
这一天没有正式的课程,主要是分班、交费、发放课本等等。
苏杭与张溢、甘欣一起来到学校,刚进校门,就径直走向广场花坛不远处的公告栏边查看重新分班后的结果,主要是另外两个小伙伴。
苏杭自己已经提前确定。
结果不好不坏。
全新的高二年级,比起之前的12个班级,暑假之后,又多出了两个班,班级数量达到14个,其中11个理科班,3个文科班。
苏杭当然还是三班。
甘欣从去年的八班到了二班,虽然没能一个班级,却也离苏杭挺近。
张溢则是分在了高二六班。
三人之外,还有其他。
苏杭首先注意到,某个妮子,竟然也留在了三班,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因为太巧了。
不只是陶暖瓷,苏杭还看到了曹婉婉的名字。
再就是,暑假前说好了一起去图书馆看书的同桌贺鑫磊,还有苏杭重生后醒来帮着默写了课文的胖子李逸飞,以及高一的班长姜堰,都同样留在了高二三班。
离开的也很多。
陶暖瓷的同桌扈月,苏杭就没见到。
还有高一最后那些日子看苏杭很不顺眼的谭晓磊,这次也分去了其他班级。
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