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甚至掺杂着伤感和疑惑。
“难道咱们华夏就没有吗?”
“没道理啊!咱们华夏地大物博,不可能没有貘!”
“谁说不是呢!咱们这里还很适合貘生活!”
“是不是有什么意外?”
“我记得在《山海经》中有描述啊!”
“我好像也在网上看到过!岛主是不是记错了?”
这就是观众们失落的根本原因。
地球上只有五种貘,凭什么华夏没有?
他们不服气,也有些不甘心。
“我国还真的有!”
“只不过,仅仅只是生活在以前!”
江南果断开口,也是一脸无奈道:
“《尔雅》、《雅》、《本草纲目》等诸多书籍中都有关于貘的描述。”
“包括白居易的《貘屏赞》、《东周列国志》、《说文》、《南中志》、《旧唐书》。”
“还有司马相如《上林赋》《雷波县志》《酉阳直柰州总志》《竹山县志》《长阳县志》等等。”
“我国古籍《山海经》之中,并没有关于“貘”的记载。”
“而是记载了一种名为“猛豹”的动物。”
“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其所著《山海经笺疏》中认为,猛豹其实就是貘豹。”
“原文如下:《山海经·西山经》:“兽多猛豹。”!”
“《山海经笺疏·西山经》:“猛豹即貘豹也,貘豹、猛豹声近而转。”!”
“由此可以看出,《山海经》中并没有记载名为“貘”的动物,更没有记载此种动物食梦的内容。”
“而大家所看到的的那些,只不过是网上流传的来自《山海经》的那些关于貘的文字,是现代人臆造,并非《山海经》中原文。”
“这些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唐代白居易的作品:《貘屏赞》!”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
“寝其毗辟瘟,图其形辟邪。”
“予旧病头风,每寝息,常以小屏卫其首。”
“适遇画工,偶令写之。”
“按山海经,此兽食铁与铜,不食他物。”
“因有所惑。”
“遂为赞曰:邈哉其兽,生于南国。其名曰貘,非铁不食。昔在上古,人心忠贞。征伐教令,自天子出。剑戟省用,铜铁羡溢。貘当是时,饱食终日。三代以降,王法不一。铄铁为兵,范铜为佛。佛像日益,兵刃日兹。何山不刬?何谷不隳?铢铜寸铁,罔有孓遗。悲哉彼貘,无乃馁尔。呜呼!匪貘之悲,惟时之悲!”
“这便是《貘屏赞》的原文!”
江南在说起《貘屏赞》的时候,并非只是胡乱讲述,而是带着感情,还有节奏,颇有一种大诗人的风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就像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喊出的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句话迅速在全网爆火,还有不少博主专门模仿了起来。
接着,江南开始将这篇文章的意思。
“《貘屏赞》主要讲的是,白居易本来有头痛的问题,于是专门延请画工于屏风上,画了貘的图样。”
“因为它“寝其毗辟瘟,图其形辟邪”!”
“果然自此以后,头不再因吹风所苦,所以写了这篇「貘屏赞」以滋纪念。”
“正因如此,开始盛赞貘这种动物。”
“他认为,貘要吃铁来维生。”
“而自古以来,皇帝都是要打仗的,打仗就需要兵器,而兵器也会有所消耗。”
“貘就可以趁机吃饱,不亦快哉。”
“可是当打仗结束后,天下太平,皇帝就开始铸造佛像来进行祈福,也就不再需要兵器,更不会有消耗。”
“无奈,貘就只得挨饿了。”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对貘这种可爱的动物,感到十分同情。”
“不过,白居易字里行间存有弦外之音。”
“因为山海经的有关食铁的描绘,未必全然尽信,故有「因有所惑」的字句。”
“此外,还可以从中看出唐朝人认为貘有驱邪之功,会把貘的皮做成垫子床单之类的就可以驱魔辟邪。”
“不过,由于貘皮也不是那么好找,所以更流行的方法是把貘画在屏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