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着,不管不顾的又抓了几只蝗虫放在嘴巴里,咀嚼着咽到肚子里。”
“随后颁布法令,免除百姓的赋税,并对用国库的银子,救赎回那些饥饿中被卖的孩子。”
“或许是这件事情感动了上天,也可能是当时的蝗灾不是很大,很快,天降甘雨,旱灾和蝗灾就消失了。”
“这件事并非我的胡乱捏造,而是在《资政通鉴·唐纪》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贞观二年,畿内有蝗。
辛卯,上入苑中,见蝗,掇数枚,祝之曰:“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
举手欲吞之,左右谏曰:“恶物或成疾。”
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
遂吞之。
是岁,蝗不为灾。”
“经过此事,在唐朝时期,官方还特别鼓励捕捉蝗虫。”
“为此,白居易写《捕蝗》表示反对,主张像李世民那样“吃掉”,并行善政:
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
兴元兵后伤阴阳,和气蛊蠹化为蝗。
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
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河南长吏言忧农,课人昼夜捕蝗虫。
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
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
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
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由此可见,即便当时皇室鼓励吃蝗虫,多数人还是很不愿意。”
“毕竟一直以来的“蝗神”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消散。”
“第三,蝗虫吃人!”
“如果蝗虫太多,当植物被吃的所剩无几后,蝗虫就会攻击人类和牲畜。”
“五代后晋年间的蝗灾里,乡民们饲养的家畜,都遭到蝗虫的啃食。清朝乾隆年间的蝗灾里,也有百姓“为蝗所食者”。”
说完三大原因后,江南想了想,最后补充道:
“古代想要消灭蝗虫,就只能依靠它们的天敌。”
“在我国古代治蝗史上,这种事情就不少。”
“许多曾震惊朝野的蝗灾,都是被神兵天降般的“蝗虫天敌”打败的。”
“北宋熙宁六年,辽国南部蝗灾时,马蜂过境,捕食蝗虫。”
“元朝泰定四年,洛阳蝗灾,蝗虫前后来了两次,鸟群也飞来两次,在洛阳上空开了两场“蝗虫宴”。”
“明朝天启二年,新泰蝗灾,甚至把秃鹫都招来了,又是一顿猛吃。”
“崇祯十五年,东明县蝗灾,也是黑压压的蜂群斜刺里杀出,把恐怖的蝗虫“杀”得无影无踪,救了全县百姓。”
“清朝同治二年,曹县蝗灾,还引来了漫山遍野的蛤蟆,逮着蝗虫就“便吞食之”。”
“最为出名的是永乐二十二年,浚县蝗灾,知县干脆连蝗虫都不抓了,带着县衙属吏们沐浴更衣斋戒,跑到祠堂里不吃不喝求了三天,果然盼来了数万只呼啦啦的飞鸟,给蝗虫来了场歼灭战。”
“类似烧香磕头“求天敌”的事儿,在我国古代真的不少。”
“当然,能像这次事件真的“求”来飞鸟的的,真是从未有过,简直奇迹。”
“不过古人也早明白,“求天敌”不如“养天敌”靠谱。”
“明朝万历年间的农学家陈经纶,就首创“养鸭防蝗虫”的思路。”
“他在《治蝗笔记》里详细介绍了鸭群养殖训练治蝗的各个步骤。”
“明清年间的江南地区,也从此常见“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蝗顷刻尽”的解气景象。”
“同时代的米国时期,他们甚至还养殖火鸡,来抓捕蝗虫。”
“即便到了现在,这一招依旧很实用。”
“2000年5月,新疆北部爆发特大蝗灾,三万只鸭子从浙江被紧急空运到新疆,迎击黑压压的蝗虫。”
“现如今随着科技发达,治蝗方式也变得科学化。”
“人们靠焚烧孳生地加“化学除蝗”等方式,才令蝗灾渐渐消停。”
“而在西方国家,还经常通过直升机与卫星监测等手段预警蝗灾,并以地毯式的喷洒农药方式来灭杀虫卵。”
“正因如此,我们现在已经很少听到特别大规模的蝗灾发生。”
“除非是一些比较贫瘠且落地的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