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府的南边三里之内,原本就有好几个军营,其中两个是殿前司游奕马军寨,一个水军寨,一个右军马步兵寨,一个教场。 不过因为燕王的关系,原本马军司在城里的龙卫、云骑、武骑三个指挥合在一起,将营地换到了其中一个游奕马军寨,赵孟启为了方便就称之为‘龙骑营’,还解释说是三个指挥各取一个字,公平!M.. 还有一个游奕马军寨就置换给了皇城司亲兵营,有一千多名士兵,这个不靠河的水军寨没动,驻扎着三百多名水兵。 最后剩下的大校场,自然就成为了燕王卫军营,但是原先的营房显然满足不了五千士兵的需求,如今隔开一块地方正在加紧施工。 由于是从零开始构建一支军队,赵孟启也并不是一次性将五千人招满,第一批只挑了五百个人。 原本按照大明军神戚继光的说法,最好的兵源应该是老实肯吃苦,见识少服从性高的农家子弟,但赵孟启依然将识字作为最重要的条件。 因此在这五百人里,有一百多来自临安城里的‘市民’阶层,近两百是临安禁军家庭,还有近两百是太湖流民,勋贵子弟,宗室子弟,夹杂这一些其他阶层,偏偏文官家庭的十分稀少。 看起来像是大杂烩,但少年兵有一个优点就是可塑性强,只要有合适的练兵方法,要练成精兵似乎并不难。 最起码赵孟启自己看起来是信心满满的,可是他有军事经验么? 其实他唯一的军事实践,就是读书时候的军训了,但得益于后世信息的发达,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许多军伍常识还是比较了解的,想要纸上谈兵是没啥问题。 另外就是,这个时代那些有关军事的书籍,对他来说不是秘密,闲下来的时候认真查阅浏览过,大致也有了概念。 至于最后能把兵练成什么样子,那就只有老天爷才知道了。 此时,五百少年新兵在两百名‘教官’有些粗鲁的调教下,猬集成一块站着,有些不安的看向校场正北的点将台。 这些教官都是赵孟启从皇城司、马军和殿前班直中找来的,全是识字的小军官,用来辅助自己练兵。 五百新兵超豪华的配置上两百教官,这种严重浪费资源的事,在这个时代也就赵孟启做得出来了。 台上,曲墨轩站在赵孟启身边,黝黑的粗脸上写满了郁闷。 之前燕王请他来的时候,虽然觉得让自己这个‘朝廷重将’来操练几百个新兵,纯属千里马拉犁,大材小用了,不过还是欣然而来。 没想到,到了这之后,燕王却给了他一个教官团顾问的头衔,说是要自己亲自来操练,让他从旁辅助就好。 不是他曲墨轩看不起燕王哈,这军伍之事可不是聪明就有用,许多规定和细节,都是在战场上用鲜血和人命换来的,这要是随便乱搞,后果可不堪设想。 可燕王如今一副执拗的样子,那就先让他吃吃瘪,撞撞南墙算了,等他认识到练兵的难处,那等我接手后,他岂不是更加看重自己? 没错,等着就是,估计燕王现在就麻爪了,下一步该做什么都可能搞不懂。 曲墨轩多少带着一点看赵孟启出丑的心态,抱着胳膊,看向燕王,“殿下,人都齐了,下面该如何,还请示下。” 没想到赵孟启胸有成竹,“练兵嘛,无非就是建军、训练和作战的几个方面,涉及兵员选拔、部伍编制、旗帜金鼓、兵甲器械、将校任用、军礼军法、作战阵列的编成保结及其同训练等。” 老曲闻言一愣,看来这燕王还真有所准备啊,说得倒是没啥不对,不过估计和那些大头巾一样,也就是泛泛而谈。 然而听到赵孟启继续说,“这选兵嘛,我之所以要求异于其他部队,乃是有我自己的打算,这个以后你慢慢就会知道,现在完成了这一步,那就是部伍编制了,在这上面,我也要和现行兵制有所差别。” 大宋的军队组成很复杂,因此在军队编制上,也没有统一标准。 大致上是“百人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都分马步,马军设军使、副兵马使,步军设都头、副都头, 一营也就是一指挥,设指挥使、副指挥使,算是基础作战单位了,班直中的班,地位等同于营。 然后军设都指挥使,也称军主,以都虞候为副,再往上的厢其实不常设,老大也叫都指挥使。 后来又演变成了“队、部、将、军”四级,军设统制、统领,将设正将、副将、准备将,部设部将,队设拥队、押队、旗头一类的头目。 可能是改革不彻底,也可能是朝廷故意的,反正这新旧两种编制法,在不同军中执行不同,甚至两套编制并行。 这在赵孟启看来是不能接受的,他认为军队的组织架构,就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