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供应本州不足三成百姓。
百姓要想吃饱饭那就得买,麦州富饶也供不起包括自己在内的十几个州府,彼时的烟州地广人稀可是个实打实的穷乡僻壤,别说种粮了,地都没几块平的。
于是乎,就得从邻国晁国买。
晁国只管辖不足十个州,个个能自给自足还有富裕,有钱不赚白不赚,除了自己吃的和储备着以备不时之需的,其余全卖给了泱国那几个嗷嗷待哺的州。
刚开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方饭吃饱了,一方钱赚了两全其美。
可大泱逐渐富庶,就不居安思危,八十年前某个无赖皇帝直接吃起了霸王餐。
两国贸易近百年,霸王餐吃一年两年还好,三年四年也能接受,可吃八九十来年就过分了吧,这谁能接受啊。
晁国人自然不干了,直接断粮,关上大门,门上一块木板,
写着:若想开启此门,必得补齐历年粮钱,再加三成息。
泱国人这才想起谁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可怎么可能一下子拿出来这么多钱?
饿着肚子的泱国人用三寸不烂之舌把三成息降到一成,钱不够又割让了几座州抵给晁国。
衣食父母平息了怒火,原谅了逆子的大逆不道。
八十年前被朝廷一纸诏令割让的几座州中,就包括烟州。
可烟州就是个徒有其表的愣子啊,地方虽大,可什么都没有,在谁手里都是块烫手山芋。
所以割让归割让,晁国把其他几州都收了就是没要烟州。
晁国不要泱国还真收回去吗?
那多没面子啊。
于是烟州就这么不尴不尬,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后,成了个孤儿。
江南人总会给人一种温和的感觉,可这烟州百姓个顶个的脾气火爆。
烟州早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里之间关系一直不融洽,但又能在关键时刻一致对外。
被摆弄了一道更是激怒了原住民的怒火,和想要劝和的麦州官发生冲突,于是这三不管之地彻底劝降失败,愣是没发展起来。
纵然好邻居日渐富庶,烟州此地依旧稳定的贫穷着。
而后大约七十多年前的某一天,也不知道是哪几家走狗屎运,突然间就富起来了。
因为骨子里带着勤劳,烟州早期居民在旷日持久的内外战争中,很早就达成过为数不多的协议。
其中之一就是几乎公平地分配了现有的耕地,似乎是认为解决基本温饱后,才有力气再做斗争。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同样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种着品种相差不大的作物,甚至连种子都是同一家买的,那你怎么有机会比我挣得多呢?
一年两年过去,还能说收成更好是运气好。
但四五六七年过去了,起初那几家收成更好的人家,连带着他们关系不太差的几家好像挣得更多了,甚至还盖了新楼。
那就更说不过去了,你家那地难道真的更肥,所以种出来的粮更多吗?那早几十年怎么没冒头呢?
几年过去,稍富的几家树敌太多,招致了一大片共同贫穷的人在新房封顶时上门兴师问罪。
本以为又是一场大乱斗,可谁知这发展尤为和平。
被上门讨说法的几家人非但没恼,还客客气气的宴请同村人吃酒,无比大方地分享了致富经。
在威逼利诱武力压迫下说出来的话还有些可信度,这些致富经被人这么轻巧地说出来,免不了很多人怀疑有诈。
可听了之后,分享经验的人不乐意了,反唇相讥道:“你们难道不觉得自己没什么值得被骗的吗?”
虽然确实没什么被骗子利用的价值,但这句话一说出口险些引发动乱。
烟州人虽然性情泼辣,可好在讲理。
气归气,可这他娘的说的实在有道理.
于是乎,众人一致决定:那就先试试!也不会吃亏!
反正穷得连锅都没了,留个炕也没用。
后来,,众人推举了四五个代表人,一齐来到了那个财神爷,哦不,致富经撰写者家里。
那人姓单,姑且叫他单财神。
单财神和和气气地迎几个五大三粗的男人上门,似乎是知道他们的来意。
那几个男人接了单财神倒的茶,还未开口,就听单财神讲了他们先前听过的、但更为详尽的致富经。
想加入,很简单,就是替这位单财神种地,种什么怎么种,皆由他说了算。
听到这儿,两个男人当即想暴起,被另两个虽吹胡子瞪眼,但仍有一丝理智的拉住,接着听那位丝毫不惧的单财神接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