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袁世振心中忐忑不已的时候,案牍后的朱由检也在仔细打量着面前身材有些消瘦的中年人。
早在几个月前,户部尚书毕自严便曾向他进言,想要向他举荐一名叫做袁世振的文官,声称其在财政之道颇有心得,尤其擅长整饬各式各样的课税,昔年曾任两淮盐法道按察使,负责整饬盐税。
彼时的朱由检正将注意力放在千里之外的陕西大地,一门心思用来应付在历史上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故而对于毕自严的举荐并没有放在心上,只是草草敷衍,应付了事。
也许是瞧出了天子并没有太大兴趣,担心自己此举恐有"结党营私"嫌疑的毕自严便将此事暂且揭过,而朱由检也是完全将其忘在脑后。
直至几天前,朱由检下定决心整顿南直隶之后,方才在司礼监秉笔王承恩无意间的提醒下,猛然想起了曾被毕自严举荐的两淮盐法道按察使。
为此,朱由检一边授意户部尚书毕自严,将袁世振召至京师,一边令王承恩搜集了些许关于袁世振的过往经历。
在朱由检看来,能够被毕自严冒着"结党营私"的风险亲自举荐之人,定然是有真才实干的能臣。
但当他仔细了解了袁世振的过往经历之后,才发现自己依旧小觑了这位于史书上声名不显的能臣。
袁世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早年间曾在地方为官,政绩颇佳,尤其在民间官声甚好。
但真正让袁世振发光发热,乃至于得到万历皇帝亲自嘉奖的,却是因为他在财政之道上的才干。
万历四十五年,袁世振由应天府治中升任为两淮盐法道按察使。
至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袁世振到任之后,立即着手对腐朽的"盐政"予以改革,并且提出废除朝廷沿用两百余年的开中法,实行"纲引法"。
在袁世振的一番筹措之下,朝廷积压多年的盐引得到了妥善处理,淮扬两地的盐商们也是从中获取了更大的利益,从而为朝廷上缴了更多的赋税。
从万历四十五年,袁世振就任两淮按察使,并且整饬盐税开始,前后四年不到的时间,仅淮扬两地,便是为朝廷上缴了超过四百万两的赋税,几乎相当于彼时大明半年的财政收入。
但是随着万历皇帝撒手人寰,在淮扬两地大刀阔斧改革的袁世振便是受到了清算。
彼时刚刚继位的泰昌皇帝有感于"东林党"在国本之争中出力甚多,故而大肆提拔东林官员,并且听信这些人的谗言,误以为袁世振纵容其子收受贿赂,故而将其论罪下狱。
此后,最为讽刺的一幕出现了,当淮扬两地的盐商们得知袁世振被论罪下狱之后,竟是集体代为缴纳"赃款",为其免去了牢狱之灾。
在袁世振去职还乡之后,其推行的纲引法自是"无疾而终",朝廷又施行起腐朽不堪的"开中法",之前每年至少能为朝廷贡献几十万两的"盐税"也是消失不见。
至于这几十万两白银去了哪里,却是无人问津...
"听闻爱卿整饬盐商,颇有心得.."
不知过了多久,大明天子朱由检清冷的声音便是在暖阁中悠悠响起,令得心中忐忑不已的袁世振为之一惊。
"草民惶恐.."
虽然朱由检始终以"爱卿"相称,但曾对大明心灰意冷的袁世振却是说什么也不敢应承。
毕竟,他可是吃足了苦头,知晓这朱家皇帝,都是出了名的"翻脸不认人"。
万历皇帝对他信任有加,推崇备至,甚至亲自下旨嘉奖他,但继位的泰昌皇帝却是一道圣旨,将其打回原形,险些深陷牢狱。
现如今,这崇祯皇帝却又将他召回,并且还表现出一副求贤若渴的模样,实在是让他心中忐忑。
如若不是心中还残存着对大明的一份"眷恋",他说什么也不肯重新进入"你死我活"的官场。
"爱卿曾遭受的冤屈,朕已然知晓了..."
"委屈爱卿了。"
迎着袁世振有些错愕的眼神,案牍后的天子缓缓颔首,朝其露出了一抹略带歉意的笑容。
常言道子不言父过,寻常百姓尚且如此,遑论他是当今天子,大明之主。
就算他已是桃代李僵,与昔日的"泰昌皇帝"没有半点关系,也不好说些什么。..
"草民不敢!"
闻听朱由检如此言说,本就身躯微微颤抖的袁世振更加激动,一个头磕在地上,眼眸深处竟是有晶莹在闪烁,声音也是变得哽咽起来。
他万万想不到,作为泰昌皇帝之子的朱由检,竟会对他如此态度,这哪里像传闻中的"不近人情,苛待臣工"。
"南方士绅目无法纪,横行霸道,朕早晚要拿这些人开刀。"
轻轻摆手,示意一旁的司礼监秉笔将跪在地上轻轻啜泣的袁世振搀扶而起,朱由检微微眯起了眼睛,一脸凝重的朝着南直隶的方向说道。
袁世振整饬淮扬盐政,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便是两地的士绅豪商,其中豪商因为朝廷积压的盐引得到了解决,收益也是水涨船高,自是不可能仇视袁世振,唯有那些把持"盐引"的士绅们才会将袁世振视为眼中钉。
而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