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兰提着篮子,乔学毅拎着鱼。
过了桥,就看到沈玉良在院子里架黄瓜架。
沈玉良得胃病,顾晓兰翻空间里的医书,根据症状分析是寒症。
就是在大坝上风餐露宿做的病。
可是她知道啥病没用,她不会治,镇上的中医也都被打倒下放了,短时间没地找去。
还是陆绎打听了病症,随信邮回来一张药方。
按着药方,顾福升和陆丰谭金默,小心翼翼的淘换回来药材。
沈玉良吃了一个月,还真好了不少。
沈玉良懂爆破,在大坝上是劳动模范,在胜利大队干农活也是一把好手。
他这病也算是工伤,张学武给他安排了管理农具的活。
“沈叔!”
顾晓兰和乔学毅脆生生的叫人。
沈玉良抬头,露出笑容。
“晓兰来了,快进屋吧,你姥在屋里呢!”
“晓兰姐!”
那院听到动静的麦花,也跑了过来。
麦花才十三,却比很多十五六岁的都能干,两头任务猪养的肥头大耳的。
“我妈给你们拿的粽子,还有榆树皮冷面。”
“我最喜欢吃婶儿做的榆树皮冷面。”
两人说着话进了屋,沈老太太在屋里窝草墩儿。
沈老太太到了春天,身体就会好些,一些轻巧的活也能干。
“姥,你窝这么多草墩儿干啥?”
顾晓兰先是好奇的问,然后又把篮子放下道。
“我妈包的红枣粽子,还有榆树皮冷面。
让我给你送过来!”
沈老太太露出笑容,道。
“晓兰,正好你来了!
一会儿让麦花去你家劈一把地瓜秧。
我也在草墩儿里栽些!”
说完沈老太太又似乎想起来什么。
“我也一起去吧,正好溜达溜达,活动活动!”
说着把编了一半的草墩放到一边。
呼噜呼噜身上的草屑,从柜里掏出来一件褂子套上。
几个人一起出了屋。
过了桥,没一会儿就到了。
顾晓兰在院子里喊。
“妈!我沈姥姥来了!”
乔桂英从屋里迎出来。
“哎呀!老太太,你咋来了?”
沈老太太乐。
“来要把地瓜秧,就想着顺道溜达溜达,活动活动筋骨。
顺道说说你上次提的那个事儿。”
乔桂英反应过来。
上次她说的是陆丰的婚事,这事儿他们也写信问过陆绎。
陆绎的意思顺其自然,有合适的,陆丰自己同意就行。
乔桂英让顾晓兰领着麦花去劈地瓜秧。
把沈老太太引进了屋。
进了屋,沈老太太就把乔桂英拉了过去。
左右看看里外屋和院子里都没人。
把一个小布包塞到乔桂英手里。
入手一沉,非常压手,不用看乔桂英也知道,是黄鱼。
“老太太,你这是干啥?”
乔桂英吓一跳。
沈老太太压低了声音。
“我知道你家福升有门路,把这东西换成钱。
一半给陆丰张罗婚事儿用。
剩下一半你们你们想办法淘换点粮食。
春天闹哄这么一通,秋天还不知道啥收成。
咱们有备无患!”
乔桂英想了想,没有推辞。
两个人说完话就出屋,在院子里说话。
吕老太太也过来唠起来。
“老姐姐,你这是为了陆丰婚事儿来的吧?”
吕老太太问,沈老太太笑着点头。
“不提也就算了,提起来心里总是惦记着。
陆丰这孩子憨,咱们就都得多上心!
你也跟着费心了!”
沈老太太给吕老太太道辛苦。
吕老太太摆手。
“这婚姻大事儿咱们费些心是应该的。
就是啊,这合适的可不好碰!”
“慢慢碰着吧,这事儿急不得。”
沈老太太也知道这个道理,尤其现在。
送走了沈老太太,吕老太太问乔桂英。
“听说那个王翠嫁到镇上去了?!”
乔桂英点头,嘴上没说心里嘀咕,她家老顾说了,这事儿没可有表面那么简单。
吕老太太不知道内情,嘀咕了一句。
“走了好!消停…!”
说着也劈了一把地瓜秧走了。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可是今年六月这雨下的实在让人闹心。
五月气温低秧苗没长起来,六月,草和庄稼一起长起来,偏偏草比庄稼长的还快。
又赶上总下雨,地里不见干,没办法用锄头铲,只能蹲在地里用手薅。
一干就是一个月
不用说那些下乡的知青,大队里常年干庄稼活的都干赖了。
本来是农闲时时候,硬是忙活的比秋收还累。
水田地里虽然没有那么多草,却因为经常下雨,起了虫子。
这种虫子专门舔食水稻的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