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一道闪电如蛇, 照亮了整片乌云。
又是一个被淋成狗的日子。
一个全身湿透的同事走进办公楼的时候,鞋底跟大堂的瓷砖地面感情不太好,“吱溜”一声,他向前扑倒在地, 前额磕在地上, 发出的闷响, 把在场的人都惊动了。
保安赶紧把他送医院, 还好没有太严重的后果, 就是前额鼓起一个大大的紫包, 以及轻微脑震荡。
安夏对行政部的工作不是很满意, 公司行政部关于大楼管理的条例里有明确规定:下雨天,必须有人在门口为员工的伞套上塑料袋,下雨的时候,值班人员必须马上在地上铺防滑用的地毯。
地!毯!呢!
行政部主管赶紧解释:“上周和上上周都在下雨, 所有的地毯都已经被踩脏了。昨天天气预报说连续三天的都是晴天,所以昨天就把地毯送去洗了, 还没有送回来。”
现场没有地毯, 但是有两个保洁手持拖把,随时擦掉水迹, 行政部门也算努力了。
之后行政部修订了规则:要是暂时没有地毯,就拿纸箱来垫。
下雨下成那个鬼样子,也别追求什么美不美观了,别再把人摔着就好。
安夏看着天气预报信息,果然,不管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都说三天内, 本市都是晴好天气,地方台更是贴心提示:市民朋友们可以抓紧时间洗衣服洗被子。
要是信了他,那就惨了,晒两三个星期晒不干的床单被套,会有一股诡异的霉味,还得重洗。
“市民朋友们”的心态崩了,大爷大妈在街头巷尾骂,有工作的人在单位骂,有电脑的人在网上骂。
都说气象局干脆撤编得了,谁都能上去胡逼逼两句,反正说得准还是不准,就是赌呗,现在的天气预报,一年也就只有气候非常稳定的那几个时间段能说得准。
在那些时间段,也根本不用气象局,腿上有风湿的人、生活经验丰富的人、山里的老猎人,哪怕会念叨两句“青蛙叫,大雨到”“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人,都能准确预测。
人民群众要求的不多,山区里有小气候,大家都懂,去山区里玩被浇一头雨,没人抱怨。夏日午后下两小时的锋面雨也是可以理解的,报晴天也没什么关系。台风忽然改变前进方向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平原和丘陵地区的连绵雨都报不准确,实在让人受不了。
安夏看着窗外已经连绵下了二十多天的雨,她想起在自己的时代,曾看过很多吹捧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文章,其中有一条就是“现在的技术这么先进,为什么天气预报反而不如以前准确,是工作态度问题吗?”
内容是贴主去山区旅游,天气预报不准,害得他淋雨。
下面有一个回复:“山区本来就是小气候,全市天气预报不准不是很正常的吗?还不如以前?你是00后吧,知道1994年番禺、梧州、顺德的特大洪灾吗?知道1998年的长江全流域、松花江嫩江全流域特大洪灾吗?连全流域洪灾都没有提前预警的天气预报,在你这就叫’准确’啊?”
……等等,九四年……那不就是今年?
安夏一惊,且不说洪水冲屋毁地淹死人这种直接杀伤性操作,对后续也肯定有不少影响。紫金在这些地方或多或少都有业务,要是农作物收不上来,仓库被水淹了不能存货,道路被水冲毁不能跑车……那都是事。
安夏托关系,找到气象局的同志,想打听打听现在的天气预报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一个小餐馆里,大家以朋友聚会的身份相会,安夏把刘杰也带上了,她觉得人工智能或许能起点作用。
安夏笑着说:“没别的意思,就是比较好奇,按理说,1988年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都上天了,应该准确很多。”
王博士夸张地拍了拍胸口:“那就好,那就好,还以为又是要上门来打我的呢。”
“咦?又?前面还有谁?”安夏睁大无辜的双眼。
王博士沉痛地说:“我妈,她看到报天晴,把家里的衣服全洗了。我爸现在一件出门的衣服都没有,只能现买。她怀疑我跟我爸勾结,就是想谋一身新衣服。”
“哈哈哈哈哈……”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
安夏则继续打听到底为什么天气预报不准。
王博士叹了口气:“不是有气象卫星,预报就能准的。天气预报是技术活,不是看图说话。就像同样一张X光片,没水平的医生什么都看不出来,有经验的医生一眼就能看出是骨裂。”
安夏以前听说过气象预报确实与计算机有关,但是今天听了王博士的话,才知道具体的操作。
冯·诺依曼在1950年就用计算机制作以大气动力学为基础的数据天气预报,此后,数值天气预报的水平就跟计算机的发展水平……特指超级计算机的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卫星也好、天气雷达也好、就连小学生都会用的百叶箱、雨量器,这些只是数据,是基础资料,然后,我们要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再做出最终的判断。”
中间确实有不少需要分析的东西,光看见云团不能说明什么,地型、空气里的含尘量、还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