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话
番外十四铭记
公元2020年的春天, 重庆。
一批中学生在一名导游的带领下,穿过修剪整齐的花园,走进一栋看起来已经有了些年头的欧式别墅。
“同学们, 这里就是闻说先生和林灯先生的故居了。1932年初, 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 拉开了第一次淞沪会战的序幕。虽说之后不久,日军便在英美等西方势力的干预下撤回了日租界,但闻说先生的妻子林灯先生深谋远虑, 意识到了日本迟早会发起第二次上海事变, 于是在诞下闻说先生的长女之后一年, 也就是1933年,他们便举家搬迁到了重庆。”
一个男同学不禁好奇地说:“林灯先生是怎么知道, 重庆是抗战期间极少数没有被日军侵占的城市之一呢?是因为重庆是山城,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吗?”
导游又不是林灯本人,哪里知道林灯的想法?而且这位科研大佬十分奇怪, 据说在去世之前, 她亲手烧毁了自己这一生所有的日记, 以至于后人想要详细了解她的想法都没有途径。
导游只能干笑了两声, 道:“或许吧。”
这时又有一个男孩子举手发问:“导游姐姐, 不是都说闻说夫妇是抗日英雄吗?可他们预测到日军几年之后即将占领上海, 便提前跑了,这算是什么英雄啊?”
“这你就不懂了吧?”说到自己擅长的部分,导游胸有成竹地笑道:“林灯先生之所以要内迁重庆, 不是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而是为了把我国的民族工业和科研技术都转移到后方,以防这些工业设施和先进技术落到了日本人的手中。”
“民族工业?先进技术?”
“是呀,近代以来,我国的民族工业大多分布于沿海各省,其中以上海最为集中。淞沪战役爆发之后,上海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被日军毁坏的工厂高达九百多家。林灯先生是最早力主将上海的先进工业设施向内地转移的人。许多国内当时先进的工业和技术,都因此而得到了保全,为我国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第二次淞沪之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还为了工厂内迁一事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制订出了详尽的转移计划,组织沿海各厂迁移到武昌、宜昌、重庆等地②。”
同学们都听得入了迷,有一个女孩子好奇地问道:“民国时期的机器一定很大、很难搬运吧?”
导游点点头道:“是啊,尤其是在战争爆发之后,上海的工人们不得不冒着随时被空袭、被轰炸的危险拆卸机器并装箱,通过苏州河将这些设备运出上海③。当时的许多民族企业家都感到非常后悔,后悔他们没有相信闻说先生所说的日军即将第二次入侵上海的预言,也没有听从林灯先生的话提前将重要工业设备转移。等到了日军真正入侵上海之后,想要转移可就没有之前那么容易了。”
刚才提问的那个女生不由敬佩地说:“闻说先生和林灯先生还真是深谋远虑啊!”
“是的,不仅如此,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林灯先生和萧凯先生还出了一笔巨资,义务帮助上海地区的民族工业顺利转移。据统计,截至上海完全沦陷之前,上海共迁出了二百多家民族工厂,两万四千六百多吨机械设备,三千五百余名专业技术人员。这是史无前例的举国大搬迁,无数国人齐心协力,冒着枪林弹雨,承载着这个国家最后的希望,顽强而坚忍地转移到了神州大陆的腹地。这场搬迁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意志,也让世界意识到了,这个民族永远都不可能屈服④。”
导游说到后来,就有点掉书袋的意思了。同学们兴致缺缺,又看起周围的摆设来。
见其中一个小胖墩趴在展台的玻璃柜前,导游便顺势转移了话题,含笑向大家介绍道:“同学们看这边,这里是闻说先生的一些手稿。先生于1941年在重庆创办了杂志《战火》,在上面发表了许多篇抗日、反侵略的文章,十分鼓舞人心。在当时,全国上下的有识之士基本都在看《战火》。就连我党的中央领导人,都是《战火》的忠实读者。”
先前提问过的一个少年扬声道:“我知道《战火》!这上头的好多文章,都是我们课本上的。”
还有人说:“听说就是因为闻说先生创办了《战火》,还差点被人刺杀了呢!幸亏他妻子及时发现,才叫闻说先生躲过了那一劫。”
一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男生则道:“比起《战火》,我还是更喜欢闻说先生的。他的讽刺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无论是讽刺封建迷信的《灵药》和《荒唐》,还是揭露民国官场**的《为官之道》,全部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他身旁的一个女生双手捧着脸,脸上露出憧憬的表情来:“我和你们就不一样啦,我最喜欢的还是闻说先生写给林灯先生的情诗!他的诗写得实在是太美了,缠绵悱恻,情意绵绵……若不是林灯先生在战火之中将这些资料都很好地保留了下来,我还真看不出闻说先生竟然是个这么浪漫的人!”
“是啊是啊!”另一个高个子女生赞同地说:“你应该看过记录闻说先生一天的那部《灯火阑珊》吧!实在是太经典了!”
“我当然看过!闻说先生就是通过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