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歌>武侠修真>都是抽象天命,你千古一帝> 第52章 脱下长衫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章 脱下长衫(1 / 2)

听了这话,群臣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皇帝疯了。连赢两仗,被大胜的喜悦,冲昏了脑子。你一个皇帝,在防守战里,亲自带兵上阵,就算了。毕竟在大汉仅剩一城之地的情况下,已经是背水一战。要是输了,就算皇帝还在,也是灭国,还不如皇帝亲临战阵提提士气。现在局势稍有好转,想要收复故地,进攻战,你还要御驾亲征?还是带着三千人攻城?好像....也不是不行。文武转念一想,皇帝能用挖地道的方式,攻破张淮阳大营,说明在此一道上,颇有研究。而“穴攻”本就是攻城之法,用在攻城上,效果只会更好。即使只有三千人,说不定也能收复一郡之地。可就算皇帝他老人家地藏王菩萨下凡,挖地道生生挖翻了三座郡城,又拿什么守呢?一座城留一千兵马守城,有琼州城居中策应,倒也不是不行。可打第一座城时,有三千兵马,留下千人守城,到第二座城,就只剩下两千人。再到第三座城,可就只剩一千人了啊!一千人,就算挖地道都费劲!琼州城里的地道,八百御前侍卫就挖了快四十天!有四十天的时间,张淮阳就算是聋子瞎子,也知道派军回援,援军再以龟速爬回去,那也爬到了!更何况仅有一千人,都不需要东胡的南军回援,只是郡城的守军,就能够轻松应付!莫非是激将法?赵宁到底还是年轻人,又是初次上朝,第一个沉不住气:“陛下莫要再激将了!”“末将生来便是要战死沙场的,难道还怕死吗!”“一千!就一千!”赵宁少年意气强不羁,斗志昂扬,往前迈出一步,眼神刚毅,沉着而坚定:“末将愿立下军令状,只需要一千兵马,必然替陛下拿下振浦郡!”朝中文武看着赵宁脸上毫不犹豫的表情,仿佛能想象到一千兵马,蓄势待发,攻破振浦郡的一幕。但很快就把这一幕打的破碎。胆略、决心,都没毛病。但一千人拿下被东胡人死守的振浦郡,根本不可能。廉汉升更是想一巴掌扇过去,就你个臭小子还在卷,老油条都知道陛下这话里有话!刘恪轻轻点头,又看了眼箫元常。箫元常秒懂,方才陛下所说,御驾亲征三千兵马夺三郡,不是戏言,也不是什么激将,而是胸有成竹,早有预料。他们这些死忠派,只需要表态同意便够了:“陛下既然有此雄心壮志,想收复琼州,臣等当效死相随,誓与陛下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过即便如此,他还是有些担忧。三千人拿三郡,你就是叫门,人家都不乐意搭理你!廉汉升心底也有些担忧,之前乞颜亨的凶悍,他可是看来眼里,还是想着跟皇帝同去,更放心些:“陛下英明神武,东胡人不过蛇鼠,不足为惧,末将愿为陛下先锋!”赵宁还想请战,被岳少谦悄悄拉了拉衣袖,才停止了动作。但朝中分为三派,死忠派担忧皇帝安危,皇帝也用两战两胜的战绩,告诉了他们什么叫驴上天子,因而不会反对的太明显。大多是像廉汉升这样的心态,想要和皇帝同去,以身护主。中立派和投降派,却是连连反对了。中立派的大臣,都是一些老谋深算的人物,尽管已经有两场大胜,但都是防守战,且都是以谋略取巧,碾压溃兵。真到了攻城战,需要正面硬碰硬的时候,东胡士卒毫无疑问强于汉军士卒。因而他们都有所顾忌,这要是白白折损三千人就算了,把皇帝也给折进去了怎么办?但他们也不好表露的太明显,便委婉道:“陛下圣明仁慈,东胡虽然连败两场,但仍强于我军。”“此番御敌,陛下已经打败了东胡,展露我大汉威严。”“此时正应该修生养息,筹措粮草,如果分兵攻城,只怕会引来骚动,不利于长治久安。”“又恐会让张淮阳有机可乘,再次攻打琼州城。”“臣等不敢妄言,请陛下三思而行!”刘恪稳坐钓鱼台,不为所动。鱼还没钓完,怎么能收钩呢?见皇帝不做声,又有一些人出列拜请。“陛下仁义无双,东胡虽然败退,但并未全军覆没。”“琼州三郡已陷落多时,东胡人必然经营完善,防守甚严。”“而且张淮阳为人稳健,思虑周全,也定能考虑到陛下乘胜追击,夺还失地的可能。”“如果陛下孤军深入,恐怕会遭到埋伏。”“我军应该还是以守城为主,慢慢消耗东胡兵力,以免蒙受更大的损失。”看看这话,说的有逻辑吗?跟东胡耗,东胡人雄踞天下,大汉一城之地,怎么可能耗得起!真要因为胆怯,听信了这些人的鬼话,到时候大汉耗不起了,这些胆小怕事,畏惧东胡,只想保住自己性命地位的狗东西,绝对第一个带路投降!“够了。”刘恪默默记下了几个代表的名字,这才开口道:“朕意已决,赵宁随朕亲征,今晚便率军出城,余下等守卫琼州城,若出了乱子,自己把脑袋留下。”“退朝退朝,朕要养精蓄锐。”“陛......”还有人要劝,刘恪却没给他们机会。那些想要将他留在琼州城中的大臣,打的什么主意,他心里清楚的很。不就是看出来皇帝打算对造反的四家下重手,怕自己受牵连,等着万一出了事,好找皇帝说情吗!信是烧了,不会有后顾之忧,可难保那造反的四家,有族人乱说话!唯有等那四家全都死了,这群人才会安心!“脱下长衫,去民间看一看!”“把地上的三个狗东西,好好看一看!”“再想想自己,都给朕看半个时辰,好好拾辍拾辍自己。”群臣盯着尸体默默不言,他们无比希望眼前是一地宇文氏、吴氏、周氏、郑氏的尸体。刘恪临行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