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歌>武侠修真>靖明> 第423章、人见人爱严世蕃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3章、人见人爱严世蕃(1 / 3)

要筑海上长城,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海军。

而海师提督靖海伯赵俊,加上工商部尚书,则给朱厚熜呈上了更具体的困难之处。

路易斯还没离开京城,他不知道皇宫里御书房内的大明天子如今的脸色有多么严峻。

“好木材的缺口,到了这种程度?”

朱厚熜感到难以置信。

刘天和是能够自己动手创新的实务派。为了治河,他研制了专门的器械来测量黄河的含沙量。如今要开始系统开启黄淮水患的治理事宜了,他来到中枢统筹,具体事务则交给了唐枢。

但他来到了中枢,也不能只面对治河一件事。

“皇城休整,湖广直道,河套、宣宁驰道,黄淮水患,大戏院,重工园……”刘天和先罗列了这些,又看了看赵俊,“允民船下海,再加上海师,如今要用木材的地方实在太多。民间,百姓还要烧火、烧炭。不光是巨木,如今寻常木材,也是供不应求。”

两人一起过来,说的缘由是海师扩编造舰缺巨木,但刘天和想说的不止如此。

他认真地呈上一道奏疏:“臣到京城后,一直留心此事。陛下,历经数百载,中原实在是早已草木凋敝,尘埃涨天。自宋元一来黄河改道,黄淮水患愈演愈烈,皆有此因。复套后,陛下令孙参政去陕西植树,高瞻远瞩令臣叹服不已。然杯水车薪,朝廷、民间不可一日缺了木材,如今,是砍得比长得快。”

朱厚熜认真地看起他的汇报来。这是刘天和因治理黄淮水患而开始的研究,但渐渐就不只是局限于此。

看着里面的内容,朱厚熜才接触到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

准确地说,应该是自从近千年起,北方中原的植被就已经被破坏得很严重了。

在漫长的历史中,木材既是能源来源,也是建筑材料。

刘天和举了例子,太宗年间,就已有官员奏报“山东少林木”。这里的山东,可不是山东省,而是崤山以东的整个中原地区。

而唐末,篡唐的朱温更是干了一件事: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

因为他要在洛阳营建自己的新宫殿,在中原地区找不到足够的高大林木,到了关中也找不到,于是就拆了已有的长安宫殿和民间房屋。

同样,北宋汴梁建造大宫殿需要的木材,是出自“秦州”。宋朝的秦州,已经是在甘肃:“市木秦陇,联巨筏自渭达河,历砥柱以集于京师。”

而到了金朝灭了北宋,要重修汴京时,甘肃那边的巨木都用完了,得到更偏远的地方:构崖架壑,起长桥十数里,以车运木,开六盘山水洛之路,遂通汴梁。

便是明朝,太祖朱棣曾有意迁都长安,但找不到木材。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取木材已经要去万里之遥的长江上游:今独材木为难,盖巨木产自湖广、四川穷崖绝壑、人迹罕至之地。斧斤伐之、凡几转历,而后可达水次。又溯江万里,而后达京师,水陆转运,岁月难计。

“苏子瞻任关中,有《凤翔八观》,诗云:况当岐山下,风物犹可惭。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沈存中《梦溪笔谈》亦言:齐鲁间山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漳水、浊水、桑干之类,悉皆浊流。”

刘天和继续说道:“臣与靖海伯今日一同请见,便为直陈其事,奏请陛下总揽全局。如今海运既兴,取木之事,自湖广、四川莫不如自福建、自交趾、自南洋、自朝鲜、自辽东!”

朱厚熜听在耳中,终于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原本嘉靖大修宫观带来的财政压力。

他如今虽不是大修宫观,但大明的工程用木只会多不会少。

“湖广、四川也不行?”朱厚熜问道。

“万万不能!”刘天和断然回答,“黄淮前车之鉴,若长江也步了后尘,湖广、江南永无宁日!实则若只是材木,倒不至为患。然如今天下安定,云南、陕西边市大兴,湖广、四川膏腴之地,人丁定然兴旺。材木之取,再加民间伐薪烧炭,纵然南方雨水充沛,也难保不是千里山秃、万里浊流!”

朱厚熜明白了他的意思。

工程用木的破坏性倒还好,主要是大量人口的能源需求和民间建造需求这件事。老百姓伐木,那是乔木灌木一起上。

经年累月地搞下去,山被弄秃了,水土自然流失,水患压力自然增大。

朱厚熜不由得深深看了一眼刘天和:从嘉靖三年南巡让他负责了相关事情到现在,快十年时间,刘天和确实已经是这方面的专家了,认识相当到位。

他知道陕西、山西的问题严重,但是平日里事情多,倒没有全面深入地考虑相关问题。

让孙元去种树只能说明他有意识、有重视,但忽略了目前这个时代朝廷决策对民间的影响:这么多的工程,必须有稳定的木材供应地。

而一旦什么地方成为了木材供应地,就自然而然会形成相关产业兴盛的基础。民间也有用木需求,不管是从成本考虑,还是一条线上的便利考虑,民间寻找这些大木材,也会选择那些供应地,从而加剧源产地的木材消耗,最终造成更快速度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