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歌>其他类型>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125章 第一百二十五章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5章 第一百二十五章(1 / 2)

随着最新一期公开邸报在各地百姓之间传开,再次在百姓之中引起轩然大波。

上一期中的内容,还只是展现出皇上的一个态度,这一期却是直接成了实际行动,为老百姓带去巨大震撼。

当然,刚听说皇上计划拨款一万两银子修那么几十座墓,算下来每座墓的预算都有数百上千两时,老百姓并没有多大感触。

毕竟对普通的穷苦老百姓而言,几百上千两的银子,已经是一笔天文数字,为给家中长辈修个几两银子的墓,就已让他们深感吃不消。

官府的人给百姓们解释这一万两,与之前的历代帝王修墓,动辄需要耗资数百上千万两巨资之间的差距。

这一万两银子所能修出的墓,即便只使用最普通的砖石,也无法修建出按制该有的墓道与墓室的花费,何况还要修那么多座。

届时修出的墓,将会寒酸得远不如那些王公大臣,或是富商之家修的墓,老百姓们才对此有了概念。

比起上次就是否要厚葬与‘死不起’,所引发的热议,这次的百姓议论更多的是朝廷对农业种植的重视,以及皇上与太子对那些农务司官员夸赞与认可。

这些都使得百姓心中也下意识对那些司农官员生出敬重,对他们所倡导的那些种植方式,以及推荐的农作物种子,都变得格外重视起来。

某些自认符合邸报中所提到的能工巧匠要求的人,也随之心思浮动,很想上京谋个前程,一展拳脚。

不过不再热议是一方面,实际上有许多百姓都已暗自下定决心,不打算再跟别人比着要厚葬。

听皇上的,学皇上的做法,肯定没错,皇上说的话,做的事,肯定都是为了百姓好。

其他人也没理由再对别家如何办丧事与葬礼的事说三道四,毕竟这是由皇上亲自带的头。

作为地方官员,沈卓等人都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这种风向的明显改变,纷纷在奏报中提及这些现象。

看到公开邸报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往她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让何殊感到十分欣慰。

事实再次证明,只要方法用得对,就算是那些看起来已经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俗,也能被撬动。

正宁帝看到那些内容,心中再次充满成就感。

“朕发现,朕的这个‘皇帝’名头,是真好用啊!”

难怪太子总是事事都打着他的名头,这影响力的确是非同一般的大。

在何殊看来,这就相当于她前世最熟悉的名人效应,正宁帝身为当今皇上,绝对是大安的最顶流,风头无二的那种。

当然,为了避免对方会飘,跟正宁帝本人肯定不能这么说。

“这是因为父皇登基为帝后,所施的一项项惠民政策,已成功让老百姓们都记住了您爱民如子,仁泽天下的英明形象,这份信任的最直接表现,就是您所说、所做的一切,都能给他们带去巨大影响力,引起他们的争相向往。”

正宁帝老怀安慰的点头道,“嗯,确实是皇儿所说的这个道理,不过朕以后还要更加努力才行,可不能让这些信任朕的百姓失望。”

在没有什么负担与压力,也没有什么特殊爱好的情况下,正宁帝实在很享受这种被老百姓们信任与追捧的成就感与充实感。

可以说,这些也是他当皇帝后,所能感受到的最大乐趣。

虽说他不仅为此付出大量可以享乐的时间,还付出了大量的银钱,可是现在看来,他所付出的那一切都很值得。

河原去年所遭遇的悬河崩堤危机,给何殊留下的印象实在很深刻,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也非

常多。

所以何殊已经派出明暗两队人手,负责巡视与暗访大安境内的各处大堤,以及那些泄洪沟渠的情况。

目标是要做到可以尽量排除一切人为隐患,为接下来可能会出来的夏汛做好准备工作。

除此之外,继东合府之后,何殊又参考大量水利司官

员经过反复模拟推算,最后得出的建议,在连悬河在内的几条大河流域范围内,又选出多个区域作为备用的泄洪区域,在附近修上泄洪水闸。

所有生活在那些区域中的百姓,都将会在朝廷的组织下,陆续搬迁到朝廷在地势较高的区域,为他们修建的房子中。

靠近那些河道的沿岸两侧,则将根据地势环境条件,只种不怕淹的水稻、茭白之类的农作物,低洼区域都给改造为池塘与湖泊,浅水区种植莲藕,深水区可用来发展渔业养殖。

有了多处泄洪区域,一旦再面临悬河大堤在去年所遭遇的危机,可以共同分担泄洪压力,不至于再出现像去年那般,由东合府一域承担全部损失,被淹大半,农作物彻底绝收的情况。

这项泄洪安置计划的投入虽然庞大,涉及到的百姓也不少,操作起来十分不易,在此过程中,还需要面对各种问题,但是都在朝廷的承受范围之内。

毕竟大安人口数量虽在近几年得到明显增长,但是总人口数量也不到七千万,受此影响的百姓再多,也多不到哪去。

随着各地兴修的大量具有储水功能的水库与池塘,各地在防旱这块,现已初步取得成效。

虽说已经做了这么多的预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