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其实要不是司马懿的话,张飞这一战是可能一举夺取宛城的。
因为是司马懿敏锐的做出判断,写信向自己求援,才最后让大魏并未失去宛城这一重镇。
正是看在这一点的份上,贾逵才愿意出手保下司马懿。
毕竟大魏当下不能说没有将才,可是大魏的国境太过广阔,将才过于分散。
若是曹叡贸然将司马懿撤离,新上任的守将可能做得还没司马懿好。
至少司马懿能清晰的看出,当下“坚壁清野,不与敌战”才是最好的应敌策略。
接受了司马懿的拜谢后,贾逵并未多留。
他乃是豫州刺史,加上最近孙权动作频仍,他没办法久离豫州。
于是在对着司马懿一拜后,贾逵当日便率军离开了宛城。
随着贾逵的离开,司马懿与贾逵的两道奏疏,也在不久后送抵洛阳。
曹叡站在洛阳城的城西城墙上,遥望着西方。
曹叡不是在遥望长安,他是在注视着一支精锐魏军的渐渐远去。
那支魏军正是由张郃统帅的,集合了关中与淮南精锐的援救陇右的希望之师。
宛城与洛阳距离不远,张郃之前从宛城出发,没用多久就到达了洛阳城内。
张郃本想在面见曹叡后,就立即朝着街亭进发。
不过他的想法却被曹叡所阻。
曹叡倒不是临时改变主意,要任用他人为将。
他是想给张郃的这番西去,再增添上一个重要的筹码。
这个筹码便是曹休让满宠从淮南带来的精锐。
毕竟已经预料到街亭很可能会被汉军提前占据,这就说明张郃到达街亭后,将会有一场攻坚战。
要想打攻坚战的话,单单骑军可怎么行?
张郃拖到今日才出发,为的就是等淮南精兵的到来。
而在张郃出发之前,曹叡私下里曾不下三次找张郃谈过话。
曹叡是个喜欢掌握一切的主君,尽管他少时就经常听过张郃的名声,但闻名怎比见面。
曹叡想着在张郃出征之前,好好听一听他心中的韬略。
而张郃也并未让曹叡失望。
在几次的深谈之下,曹叡了解到张郃的确是个不可多得将才。
即使张郃曾经被张飞打的“爬山而逃”,但胜败乃兵家常事,张飞不也曾败在曹休手上过吗?
正因为认识到张郃的才干,加上己方这次准备也算充足,故而曹叡对张郃此次的出征,还是很有信心的。
不然他也不会来到城门亲送张郃。
在连张郃的后军都无法看见后,曹叡才有些意犹未尽地从城门下走下。
走下城门之前,曹叡心中还在感慨着——还是武帝见识深远,给大魏留下的都是一时俊杰。
只是还未等曹叡回到皇宫中多久,来自宛城的两道急报,让曹叡整个人都不好了。
曹叡看着手中的两封奏疏,他的眼中有着冷意流淌。
两封奏疏,一封来自司马懿,一封来自贾逵。
在看完两封奏疏中的内容后,曹叡心中好不容易鼓舞起来的好心情,顷刻间荡然无存。
曹叡早在数年前就跟贾诩学习兵法韬略。
在这种培养下,曹叡自然知道棘阳对宛城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那是宛城的屏障呀!
而宛城呢?
自前汉以来,华夏一直有设立五都的传统。
而在两汉四百余年间,宛城因为他的经济、人文上的优势,一直都是五都之一。
尽管曹魏建立后,将宛城从五都的行列中除去,让谯城替代它。
可四百余年的影响,又岂是那么好消除的?
在世人心中,宛城一直都未退出华夏五都的行列。
也就是说,司马懿一战就将拱卫都城的棘阳给丢失了。
这件事带来的政治与军事上的影响,有多严重不言而喻。
最可笑的是,张郃来到洛阳不过半月时光。
而司马懿就在张郃离开宛城的这半个月内,就将棘阳丢失了。
这怎么能不让曹叡感到生气?
若按司马懿这种丢城的速度的话,大魏有再多的要城,恐怕在自己而立之前,都会被丢个干净。
说实话要不是一旁有贾逵的美言奏疏,曹叡已经发出诏令将司马懿撤职了。
相比于祖父,他父亲提拔的人,都是这种货色吗?
不过在看完贾逵的美言奏疏及知道司马懿的对手是张飞后,曹叡心中的怒气渐消。
毕竟司马懿在这一战中,有着失职之过,却还不算愚笨至极。
况且张飞在夺下棘阳后,接下来一定会重兵围困宛城。
在这种危急的情势下,临阵换将的确不是一件明智的事。
曹叡最后只是对这一战做出了两个处置。
“传诏下去:削去司马懿的安南将军称号,贬他为护宛将军。”
在曹魏中,安南将军亦算一重号将军,只是职权比较小而已。
可再怎么小,安南将军在名义上还是能管辖整个荆州的战事的。
但护宛将军就不是了。
顾名思义,护宛将军只能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