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莎和威尔的故事结束了,但电影却没有结束。
十年后,玛莎变成了一个喜欢用镜头记录生活的姑娘,镜头一转,在那个火车站,进入了第二个故事。
角色的出场更为简单,以大量闪回、剪切的方式,在短短不到3分钟的时间里,将一个文艺小青年的生活讲述出来。
他白天在一家公司上班,夜晚还会在一家琴行乐器店兼职。
前者是为了维持生活,后者才是他的兴趣所在。
男孩只有在夜深人静四下无人的时候,才敢拿起吉他唱起自己写的歌。
某一天,他因为工作上的失误,被公司的创意总监叫去了办公室。
当苏菲-玛索饰演的总监抬起头说话的那一刻,整个影厅都发出了不少的惊呼声。
职场装扮的苏菲-玛索依旧有一股独特的魅力,那种女人成熟的风情少有人挡得住。
对于观众如此,男孩也是如此。
他羞涩的几乎讲不出完整的话来。
而对于贝拉来说,这两个不同视角展开的故事也颇为新奇。
一个是玛莎的主视角,一个是男孩的主视角,讲述的还是那种似有似无的爱恋。
男孩还是会私下里唱自己的歌,夜晚的街头,他坐在乐器店的门口,独自弹奏。
却意外的遇到了回家的总监,她就住在这附近。
有时候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在他们不认识之前,她的每一次路过,男孩都注意不到,但真正有了那样某些关系的铺垫,却又格外的让人深刻。
总监觉得这个男孩很有趣,也成为了这个男孩唯一的听众。
不被认可的文艺青年的心是脆弱的,这时候哪怕一个微笑的赞赏,都像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男孩与总监之间有了更深层次的接触。慢慢的,二人产生了谁也没说透,但暗暗滋生的情感。
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呈现出若有若无的暧昧状态,但每当男孩鼓起勇气想进一步,总监就退一步。
她在以前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而且她比他大了十岁,很难克服心底的犹豫去得到这份感情。
在表达爱意上,后一个故事远比前一个故事还要含蓄。
“捷克语里,你爱他么,怎么说?”男孩问道。总监会很多国家的语言。
“你爱她么。”总监用捷克语说了一遍。
男孩嘀咕了一番,也学着说了出来,“so,你爱他么。”
“我爱你。”总监笑着说道。
这句依然用的捷克语,男孩没听懂,疑惑的问道:“你说什么?”
“没什么,走吧。”
爱与不爱,并不是一个非要解出来的方程式,这种似有似无的悬浮状态让接下来的剧情显得非常舒服。
他们一起去看大海,一起去听歌剧,还趁私下无人的时候,在乐器店一起合奏歌曲。
最后的最后,总监还是退缩了,主动调往英国分公司,与男孩分开。
她在信里写道。
“选择一个可以与你共度一生的人,是每个人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永远是。”
“因为决定错了,人生就会变得灰色。”
“有时候甚至没有意识到,直到某个早晨醒来,发现许多东西都会过去,我想我们都很知道这一点,亚历克斯。”
“我也希望我没有想当然,我想我也许就是这样,因为有时候,我很害怕。”
男孩亚历克斯看着这封信,搭配着酷玩乐队创作的《yellow》,泪点再起。
lookthe stars
(抬头仰望漫天星空)
look how they shine for you
(看它们为你绽放着,闪烁不息)
and everything you do
(而你的每一个举动)
yeah'they were all yellow
(却满含胆怯和羞意)
i came along
(我追随你的气息)
i wrote a song for you
(为你写下一首歌曲)
and all the things you do
(回想你的所有举动和笑意)
it was called yellow
(并用yellow为这首歌命名)
......
歌声温柔,像极了亚历克斯的性格。
歌词纯真,充满着对女孩的爱意。
配合着男孩的沉默,让观看影片的观众、影评人都各有感触。
“又是得不到吗?”
贝拉轻呼着,也不管导演是不是能听到她的呼声。
她静静的看着银幕。
感受着男孩的悲伤。
镜头一转,男孩又在乐器店,擦拭着灰尘。
他看样子并没有为此要做些什么。
一切都要结束了吗?
天空下着雨,故事似乎已经告诉了结局。
如果是以往的爱情电影,贝拉能很明确的知道最后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