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歌>其他类型>大唐不良人> 第五十二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二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1 / 2)

.,

安定西北,使大唐免除后顾之忧,不用在地势上和战略上陷入被动,这是苏大为以穿越者的眼光,洞察这一切。

而对李治来说,有着更重要的选择。

那就是辽东。

征服辽东,平定高句丽,是政治上的考量。

太宗李世民在世时,已经将消灭高句丽提上日程,数次征辽,也斩获颇丰。

只是还未达到他平定高句丽的最高战略,太宗所以才说征辽没有胜利。

实际上,并不是没有胜利,而是战术胜利,战略目标还未达成。

在贞观后期,太宗一直派大将对高句丽进行骚扰,使其不能安心恢复生产。

高句丽的国力,也因此大为削弱,已不再是隋朝时的区域霸主。

太宗驾崩前,正筹谋再一次亲征高句丽,想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彻底消除中原这位北方强敌。

可惜最后天不假年。

征高句丽的事,便被耽搁下来。

到了现在李治朝的时候,李治的皇位得来的并不容易,他是幼子,头顶上两个哥哥素有贤名,曾是争夺皇位的大热门。

最后太宗是被长孙无忌说动了,为了避免再发生“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人伦惨剧,所以才立最小的嫡子李治为太子。

但李治素来以“柔弱、恭孝”著称。

在登基后,整个永徽年间,都被长孙无忌这样的权臣压得透不过气来。

虽然近两年已经将局面翻转,也刚刚取得平定西突厥这样的大捷。

但对于李治来说,还需要在另一个战场上获得胜利,以证明自己。

还有什么比完成太宗未竞的事业,更有说服力的呢?

何况,如果此时大唐不出兵,据三韩那边的情报,新罗已经连丢数十城,国土沦陷近半。

再不拉一把,这新罗小弟只怕真的要躺下了。

相比于吐蕃和吐谷浑,大唐更在意半岛的局势,这是历史延续下来的惯性。

谁叫前朝大隋,便是亡于征高句丽。

大唐建立,虽然消灭了突厥这个强敌,但高句丽还在。

无论用何种方法,耗费多少时间、人力,大唐的最高战略目标,一定是灭掉高句丽。

往小里说是李治接过太宗李世民的政治遗产。

往大里说,便是大唐超越前隋,正统性无可动摇。

这一切,都是李治心中的考量。

他并非不懂西北局势对大唐的重要性,但是两者都很关键,两相选择,优先要照顾的,是辽东。

至于吐蕃和吐谷浑,派苏定方前往,已经代表李治足够重视了。

抬头看一眼脸色有些难看的苏大为,李治心中忽有所感。

在大唐年轻一代的将领里,能如苏大为这般有远见,而且还敢在自己面前仗义直言的,似乎还不多。

要不要提点一下呢?

在永徽末年,他曾担心过。

担心苏大为与武媚娘走得太近,成为武媚娘在外的援助。

将苏大为踢去西北军,既是支走他,方便接下来的计划,也是换一个环境,查看此人品性。

结果出乎李治预料的是,苏大为在军中居然也表现出色,深得征西唐军上下的一致好评。

无论是大总管程知节,还是苏定方等人,都对苏大为的表现赞誉有佳。

除了一点,在班师回朝前,苏大为居然留书出走,做出违反军令之事。

若非有这个把柄,那么苏大为征西之行,表现堪称完美。

不,如果真的毫无错处,只怕李治反而要担心了。

一个如此年青,毫无道德和行为瑕疵的年轻将星,未来,是可以控制住的吗?

只怕得雪藏他几年,以观后效。

正像当年自己的父皇,太宗李世民对薛仁贵所做的一样。

可以说正是苏大为最后的冒失行为,既给自己征西的表现,涂抹一抹明显的污渍,也送了个把柄在李治手中。

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个举动,令李治感到安心。

此后几番观察,对苏大为的忠诚,终于是打消了顾虑。

否则,就凭当年苏大为第一次救驾时,对自己说的那些大逆不道之语,就藏他一辈子,终身不录用,又如何?

沉思良久,李治决定,还是可以多信任苏大为一些,给他一些表现的机会。

就像这次,倭正营此次的案子,办得就极为漂亮,令他感到满意。

想到这里,李治开口道:“阿弥,你可知,我为何打算只派给苏将军两万人?”

“不知。”

“我现在就告诉你。”

李治沉吟道:“太宗在世的时候,曾与我讨论过前朝得失,他说,隋炀帝所做的一切,虽然是弄垮了他自己,但从长远来看,他做的都是对的。”

苏大为下意识点头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李治手撑着木椅扶手,抬头看了他一眼:“说得有点意思,可惜,没有功在当代,全是利在千秋了,所以天下人都反他,因为他那代人,并没有享受到任何好处。”

苏大为默默点头。

隋炀帝开运河,兴科举,打压世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