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然而恍惚感过去,“高大上”的幻觉也散去,又觉得只是因为视线模糊弄出的臆想。
殊不知,同样的阳光下,林如海看晴玉也是一样的感受。
身为读书人,大抵都念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是理想,但实际上大多数人连“独善其身”都做不好。
便是林如海本人自省时,都自认为在顾全家人上有所缺失:作为天子手下的纯臣,曾经林如海在任上任劳任怨不说,有时还沾染些危险的任务。若是一朝行差踏错丢了性命,那年幼的晴玉黛玉岂不就是寄人篱下的宿命?可叹的是若非孩子们好奇外祖家,林如海也跟着多打探了一些,只怕还以为荣国府能是什么好归宿。
如今这些悲剧没有发生,少不了女儿一手神鬼莫测的医术助力。
作为一个古代人,林如海不会想到晴玉又是穿越又是历劫的背景,倒是真的信了仙人托梦。
但身为一个父亲,就像他不觉得女儿入宫是荣耀,林如海也不会盲目觉得女儿得了仙缘是好事。
超脱凡俗的能力容易带来更难实现的理想,但理想的实现从来不是能力那么简单。
林如海并不迂腐,所以从不拘束黛玉和晴玉求学上进,可等女儿们真的学到了远超大多数男子的能力,他又担心她们在这个世道下会活得更痛苦。
尤其是晴玉,医术救命(生命),但不救命(命运)。
宫外元春的消息传来时,林如海便同时得知了中间晴玉去救人的环节——在与元春存在龃龉的情况下,晴玉仍然希望避免悲剧。
林如海不会轻易否定女儿的决定,甚至他认可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要知道晴玉之所以能进皇家,就是因为皇帝看中了她的医术。
说得难听一点,是工具,而工具是不能摆架子的。
皇帝给你面子是一回事,你自己的态度是另一回事。尤其涉及到这种皇子皇女的事情,晴玉首先应该有个态度,表明你愿意救,而皇帝让不让你去是皇帝的事。
偏偏入宫后最先面临生产的就是元春,林如海是真的担忧过晴玉因为介怀贾府而置身事外。那么皇帝就算当时不上心,事后未必不隔应——怎么你去救人还要等着皇帝三请四邀吗?
要知道皇帝或许不在意元春,但他在乎儿女啊!
更麻烦的是,孝悌是国家根本。
平日晴玉跟元春不往来可以,那是性格问题。但如果涉及生死大事,晴玉还缄默不语,那么皇帝会怎么看她?
一个连自己姐姐生死都不在乎的冷血人?你因为矛盾就不救自己表姐,那哪天你觉得皇帝给得还不够,你是不是也不认真救皇帝了?
对皇帝来说,一个在救人上有所选择的神医,就算有诸多原因,也叫人后怕。这是原则问题。
说到底,既然在皇帝面前立了医者仁心的人设,就要立到底。一旦崩了,就是全盘崩。晴玉吃了人设的好处,就要接受掣肘。
何况莫说是晴玉,就是林家也不能就和贾府割席。防着贾府是一回事,对外是另一回事。
血缘在世人眼里就是有这么强大的作用。若贾府真有个万一,林如海甚至还要求求情,否则也难免一个薄情寡义的名声。先前答应晴玉帮贾府的姑娘们找归宿也是这个原因,一是为了妻子的情分,二是要有些给世人看的证据。
所以林如海庆幸晴玉去救了元春,但他也担心。
担心晴玉虽然做出了符合帝王和世人要求的选择,却压根不是因为明白这些道理。
而是因为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待,期待所谓的皆大欢喜。
“说起黛儿这些姐妹们,倒是有几桩喜事将近。”林如海声音沉稳,再开口听起来似乎还是顺着刚才的话茬,“薛家大姑娘近日也从荣府搬了出去,本是为薛家大公子张罗婚事,不想查到先前有意的那位夏家姑娘性子颇有些张扬,倒也罢了。”
“能早知道人选不合适,也算是幸事。”
晴玉下意识回道。
多多查验夏家还是她临进宫前留给宝钗的衷告,如今事情落定,她应该为香菱、为宝钗放心才是,却因林如海突如其来的严肃莫名不安。
“正是。既薛家太太也道大幸。只是男大当婚,既从前的人选不合适,薛家近日益发忙碌起来,日日下帖做客,打探性情柔顺的好姑娘,连带着开始为薛家大姑娘的婚事筹谋。”
一颗心蓦地沉下来,即将配给薛蟠的“性情柔顺的好姑娘”……那岂不是平白又害了一个好人家女儿?
比起伤害别人的夏金桂,这个时代性情美好的女子甚至更可能沦为被伤害的一方。
晴玉似乎有些明白父亲要跟自己说什么了,只觉得自己像是被鼓槌敲了一下,闷得心口疼。
林如海敏锐捕捉到了女儿笑容里僵硬的一瞬,有种“果然如此”的叹息。
狠了狠,他装作没发现晴玉心中所想,继续说出第二件喜事:“人说好事成双,不仅薛家为婚事忙着,贾府二姑娘亦是好事将近。娘娘可还记得从前有位徽州富商汪家欲和贾府结亲之事?因着门第有别,贾府原是拒了。然则近日有些巧事,那汪家家主与赦世兄机缘相识、彼此投契,世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