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上一章的章节名写错了,应该是:一起学根雕吧。
眼看着家里的生意暂时都不需要自己操心了,林悦这才来到了杭城,开始正式跟苏父苏母学习。
苏父先考验了她小学一两年级的内容,确定她都已经掌握之后,便开始按照当下的教科书给她上三年级的语文算数。
苏母则每天教林悦一个小时的英语,前期自然主要是发音练习。
除此之外,书法和绘画也一样不能拉下。
还有早晨的晨练也依旧跟着苏父进行,大部分时候去湖滨和那群老头老太一起,有时候也跟着苏父单独上宝石山山顶呼吸吐纳。
林悦已经读完了三本儿童启蒙国学,苏父便开始教她唐诗宋词以及诗经。
因为觉得林悦的理解能力不同于一般的孩子,苏父教诗的方法非常灵活,往往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教什么,而不局限于顺序一说。
比如在湖边散步,看到柳树便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看到断桥边残荷,便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回忆盛夏时的美景。又比如下雨时,便会教林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催诗末用西湖雨,且送新凉入帝城”等等。
教诗词的时候,除了解释每首诗词的平仄韵律以及含义,还会跟她聊诗词主人的种种有趣的故事。
练习书法时,亦会常以这些诗词为模板,将几方面都结合起来。
虽说初期苏父吟诵的这些诗词,林悦大多也都能背上几句,毕竟好歹前世她也有高中文化,曾经有一段时间对诗词也特别感兴趣,但像苏父这样几乎是看到什么就能吟诵什么,垂手可得信手拈来,仿佛压根就无需思索的水平,她还是拍马都远不及的。
更何况,苏父还能将各种十分有人生哲学的故事溶于诗词之中,这,也同样是林悦前世所忽略的。因此,不管是所学的东西是自己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林悦一律以认真的态度对之。
除了国文,其他诸如绘画书法,苏父也是一并的底
蕴深厚。
为了能让林悦更深刻地感受书法的精髓,苏父还常带她去各个古迹转悠,教她怎么欣赏那些碑刻,以及如何攫取精髓更好地临摹。
绘画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直接去山上写生,一张张地画树叶,一块块地画石头,一棵棵地画树干,一朵朵地画花儿,甚至有时候还会观察个老半天蚂蚁虫子的形态。
苏母负责的外语也没有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在林悦能准确地发音之后,同样也是看到什么就让林悦学什么,还时不时地教一些短句相互对话,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着林悦的口语。
既是上课,自然应该有个大概的时辰表。
再充分地征求了林悦自己的意见后,苏父给她制定了一个每天六节课的课程表。
上午三节课,下午两节课,晚上一节课,一共6节课,每节课四十五分钟,课间休息十五分钟。
至于作息,因为林悦肯定自己一定能早起,所以苏父便让她跟随自己的时间表。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然后晨练一个小时。
七点吃早饭,七点四十五开始上课。
下课后,十点半到十一点半之间这段时间,由林悦自己安排,或玩或做作业都可以。
十一点半吃午饭。十二点半到下午一点是午睡时间,这点也不硬性要求,只要下午和晚上林悦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就行。
下午三点下课后,到下午六点,这段时间同样自由安排。
六点吃晚饭,而后散步消食,看新闻。八点到八点四十分,是第六节课,到了九点基本就要开始洗漱就寝了,以便能保证充足的睡眠。
当然,这个时间表,只是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大概的参考而已,并不强行规定每天都必须如此。至于教学的地点,更不会仅限于苏家。
因为苏父苏母毕竟也有自己的生活,而且经常也会有老友来拜访,或者被老友约出去。
每当此时,苏父就会先征询林悦的意见,问她要不要一起。
林悦每次都果断地点头。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被苏爷爷视为好友的人
,自然肯定也有他们的长处,自己有机会多跟跟,时间一长,耳濡目染的,好处必定少不了。
苏父既带林悦出去,自然少不了暗中观察。
当他发现这个学生除了能跟自己所有的朋友都相处的很和睦,而且听自己和朋友说话时,明显非常专注,很多时候也仿佛都能听得懂的样子,偶尔问她两句,也能接的有模有样,自然也就更愿意多带她出去。
以上种种都只是其中部分细节而已。
总之苏父苏母除了学识渊博外,也十分擅长因材而教,不管在哪里上课,都能让人觉得趣味横生,不知不觉间便会主动去进一步的探求。甚至有时候只是随意的谈笑间,便把教学的内容给深深地记住了。
教的人讲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也不完全是按照课本来,常常天马行空地将世界扩展地更为宽阔。而学的人也是认真仔细,深刻理解,并举一反三,进展自然非学校里那种一对几十的教学方式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