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导致富二代在媒体上,口碑两极分化。
不知情的人说他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宁愿亏钱也不愿关闭着这款跨时代的的象棋app,因此他在网络上也拥有了上百万的粉丝关注。
而知情者则嘲笑富二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嘲笑着他无用的“坚持”,嘲笑着他事业的失败,更嘲笑着他居然选择象棋作为创业起点的眼光。
可象棋真的没有任何的商业价值吗?真的没有能够变现的表现力吗?
……
杨铮忽然想起,在他刚在棋社上班不久的时候,他与棋呆子曾去参加一次线下活动,在活动里他见过一款披着象棋外衣的手机网游。
在那款手机网游里,棋子上不再是冰冷冷的文字,而是一个又一个画风精美的卡通历史人物。
虽然只是一眼掠过,但在那时,杨铮还是十分震撼。
他震撼的原因不是因为这份创意,毕竟在当年这种新式创意比比皆是。他震撼的原因只是佩服作者这份敢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与市场流行元素结合在一起的勇气。
在那个人人都对象棋游戏全是死板印象的时代,只有他敢把象棋和历史人物结合在一起。
他还记得,那时候的他,还试玩过那款游戏,除了“历史人物”的创新制作之外,那款游戏还增加了很多有趣的新玩法。
譬如竞速玩法,玩家可以挑战初级中级乃至于高级的算力ai,谁通关的时间最短,谁就能够在那款游戏的竞速排行榜里留下自己的名字。
也譬如他创新了象棋最有意思的残局模式,而那残局模式不单单是记录那些在网络上视为经典的象棋残局,更多还是鼓励玩家自己去创造并命名属于自己的残局,鼓励别的玩家去破解。而这种新式模式,也让当年的杨铮对此充满着兴趣。
他甚至还加入了两个自己独创的残局,虽说不到半个小时就被其他玩家破解,但是那时候带给他的成就感还有新颖感,直到现在回想起还颇有一番滋味。
不过,或许也是时间还有年纪的原因,杨铮并没有沉迷于那款游戏,而是选择脚踏实地的练习象棋。
眨眼间一年的时间匆匆过去,现在那款游戏又运营的怎么样呢?
会议并没有一次性的讨论出结果,一是因为王哥的商业思维创新且大胆,还有着一定冒险性。
他坚定的否决了直播带货这个思路,提出了知识付费的想法。
这个想法天天象棋见其实也考虑过,但最终却没有实施,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虽然他拥有着互联网上数量最为庞大的职业棋手群体,但他也清楚他的主力消费群体都是一群上了年纪的中老年男人。
他也主观的认为,这些中老年消费者虽然收入稳定,但他们的年纪始终太大,绝大多数男人都不愿意在互联网上消费太多的金钱。
但王哥却坚信,只要知识付费做的经典做的实惠,肯定会有大量的消费者愿意买单。
可他也似乎忽略了很多问题,比如他的群体大多都是他们“撒钱”换来的,也比如他们有名气的棋手,实在太少了。
就这样,在大哥的一句考虑中,这场会议也步入了尾声。
杨铮全程并没有提出太多的建议,一是因为他好像因为回忆起那款游戏,隐约抓住了一些东西。
二是因为他在商业这些方面,深知自己不如王哥他们那些事业成功的男人一样,思路活络。他更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现在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名虔诚的学习者,去学习着王哥还有大哥他们的商业思维,而不是随意的发表着意见。
这场会议也一直讨论到晚上八点才散会。
杨铮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家中,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凭借着记忆重新下载了那款游戏。
看着那还能注册新用户的界面,杨铮心里忽然感觉到一片轻松。
因为他清楚,手机游戏虽说看起来像是一个“暴利”的产业,但在这个优胜劣汰的时代里,大多数手机游戏都会因为收支达不到平衡,连半年的时间都撑不过而提前关服。
但这款游戏貌似运营的很是不错,不仅进入游戏之后的界面看起来要比记忆里精细许多,游戏里的背景音乐也是花了不少心思,里面的在线聊天频道也挤满了约棋的棋友。
看着这“欣欣向荣”的场景,杨铮也是打心眼为着这款曾经心动过的象棋游戏而感觉到高兴,虽说不知道这款游戏是怎么保持收支平衡。
但他相信只要用心去挖掘,多去思考,他肯定能找到一条适合他们软件盈利的路。
他也跟着记忆去体验着这款游戏,一年的时间过去,这款游戏改变很大。
最为经典的残局模式和竞速模式得以保留,但看上去这两个板块的人气并不如从前,对此杨铮也能理解,一款想要长久运营的游戏,或者放大点说,一款想要持续运营的软件,除了核心不变以外,就必须添加很多与时俱进的东西。
就比如这款游戏,为了丰富玩法,他推出了目前热门的抽卡系统,虽说这个抽卡系统有些老套,甚至会让很多人反感。但这款游戏也伴随着抽卡推出了剧情模式。
而这个剧情模式,就是让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