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五章(1 / 2)

无数时空中远在异乡的人儿,抬头凝视天空,复杂的心绪让她们的脸色难辨。

——天幕会说什么……

——会提到我吗……

——我也能留名青史吗……

——我的牺牲也是有价值的吗……

……

【“和亲,用一句话来解释,是指华夏古代,统一的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不同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以及同一民族所建立的不同政权,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进行的政治联姻。与其说,是一桩婚姻,倒不如说是一个政治行为。”

“而和亲的女性,不论她的身份高贵也好、普通也罢,对于联姻的双方来说,大多数时候更像是一个象征品。”

“当然,在华夏漫长的和亲史上,亦有女性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家国安稳和民族融合做出了斐然成就。”

“然而我更想说的是,不管是流芳百世,还是籍籍无名,和亲的女性们牺牲自己,从客观上或多或少为缓和民族矛盾、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所做出的贡献,却是毋庸置疑。”】

“阏氏,天幕夸您呢!”心腹侍女芳若一脸激动地说。

昭君却眼波流转,神色复杂,她定定地看着同自己从汉廷来到这遥远塞外的心腹,忽然微微一笑,道:“不,天幕在夸我们。”

她忽然意识到,同样是远离故土,自己还可能在青史上略留薄名,可谁有记得陪同的她们呢?

【“以后世的华夏民族大团结的角度来看,和亲这一行为并非毫无益处,但在历史上却多受诟病,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写诗或讽刺、或批判,最出名的莫过那句——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而明永乐大帝在明朝国力最盛之时,曾骄傲地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先不管这一句话拉踩了多少个朝代,但永乐帝也不是没有资格说这话,在他的时代大明确实是蒸蒸日上,终明一朝也的确没有和亲一说。讽刺的是,与此形成对比,明朝时女性地位已然达到汉大一统王朝底端,明公主和宗女在历史上几乎毫无存在感。”

“当然,在永乐帝鄙视完一番前朝后,大明是不是就那么完美?”

“唔,原谅他吧——糟心的子孙后代也不是老朱家独有的。”】

什么叫一句话创死所有朝代?

秦始皇:二世而亡就是提也不配提是吧?(转头盯死一堆糟心儿女)

汉帝们:永乐是吧?就你能,和亲怎么了?这是权宜之计不懂吗?

唐太宗深吸一口气:你懂什么叫结盟呀!

除赵匡胤之外的宋帝们:花一点小钱,换来的太平,有什么错!

其他朝代皇帝:我们就没有存在感是吧?

而明帝们的心理变化可以大致概况为:嗯,怎么不是呢……嗯?嗯?!糟心的子孙是谁!!

【“为何对于和亲这一政策,历史上的评价几乎是很低的呢?”

“个人认为,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汉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华夷之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恐怕是掌握权力的男人们,天生排斥将社稷安危跟女性挂钩,毕竟还有诗人讽刺道: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呵呵,说的很好,国家出了问题,请找第一责任人,不要一亡国就扯什么红颜祸水、牝鸡司晨。”】

天幕下,某些人顿时脸色就非常难看了。

【“再说中国历史上的和亲,学界一般认为开始于西汉初年,止于清代末期。时间跨度极长,除两宋和明,没有发生以联姻为特征的和亲事件外,几乎所有大一统王朝均有涉猎。”

“一个影响深远的政策的出现,一般来说并非突然的,和亲亦是如此。”

“真正意义上的和亲虽然发轫于西汉初,但‘和亲’一词早已见诸先秦史籍。如《周礼》中使用‘和亲’一次,并未联系到婚姻,却仍有为了和睦修好的目的,调整双方关系的涵义。但周礼中的和亲,却是周王室高姿态面对四方属国,掌握着主动权,这也是古人较为认可的中央王权与周边四夷的理想关系。”】

司马光听到这里,脸色好了些,抚须颌首道:“上世帝王之御夷者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婚姻载。”

【“而与后世‘和亲’意义更相近,同样也是专门讨论华夏和夷狄关系的政策,是‘和戎’,尽管也不涉及婚姻之事,但仍提得上是‘和亲’的先声。”

“‘和戎’一策,真正的提出和解释者是晋大夫魏绛,在晋悼公主张伐戎狄时,魏绛提出和戎政策,并阐述了有五个好处,包括利用戎狄游牧特性,发展与他们的贸易,收买他们的土地,避免军事冲突,使边境百姓安居,并且诱使戎狄臣服晋国,不仅保持晋国实力不受损失,也可威慑其他诸侯国。”

“晋悼公同意了,事实也证明了和戎一策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世亦对此高度评价。”

“那么先秦是否就没有以婚姻为基础的睦好手段?”

“春秋以降的所谓‘兄弟之国’的表述,就可以找出以婚姻为基础的和亲早期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