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七章(1 / 2)

刘邦的脸色微妙,白登之围算是他的生平大耻,一时轻敌差点让他命断此地,天幕这是……又要把此战细节提溜到天下人面前了?

不过毕竟刘邦是个成熟的政治家,脸皮极厚,很快他就调整过来,反而得意道:“天幕虽然偏好始皇,但还算公允,要不是胡亥那昏庸小儿把中原搞得如此,怎会任那匈奴壮大……”

说着说着,刘邦突然回味过来天幕所言继任的高皇帝和高皇后,高皇帝是他,那高皇后就应当是吕雉,继任的是吕雉?他心中忽有种明悟,原来未来是这样吗……

必是刘盈那小子撑不住,吕雉掌着大权,往后出息的武帝,是刘盈的子孙?

刘盈那竖子,能有这般出息的后代?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算,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政权的纠葛可谓是缠缠绵绵,更多的时候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强盛的中原王朝可以吊打游牧民族,但一旦势弱,便不得不承受游牧民族的侵袭,甚至历史上两度被颠覆汉家王权,建立了大一统的少数民族政权,统领中原合计近四百年时光。”

“如果纵观历史,恐怕就有人会发出一声感叹,从秦汉时期的匈奴、魏晋时期的五胡、隋唐时期的突厥、两宋时期的辽人、金人、蒙古人,乃至明朝时期的瓦剌、女真,难道这游牧民族就是逐不尽、杀不完吗?”】

不少文人武将都皱紧了眉头,想到本朝北方的威胁就心有悻悻然,南宋时期的人更是心里咯噔一声,不会是大宋被灭了吧?是金人/蒙古人?

元朝之前的皇帝们不敢置信,居然被异族颠覆了王朝,是哪朝如此无能?

个别爱惜百姓的君王不由痛惜,蛮夷不通教化,在他们治下,汉人何等待遇可想而知。

朱元璋心惊,细算元朝蒙古人的统治不过百年,天幕说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有四百年,也就是说,未来还会出一个统率汉人近三百年的异族政权?再算算天幕中隐隐透露的时间线,如今据后世当六百年左右,后世当朝看来不像是异族政权。那就是……大明之后……大明难道跟宋朝一般也是被异族所破……是了……天幕总说明清明清,大明之后是这劳什子的清朝,而这清,便是异族所建……

想到这儿,朱元璋又是心如刀割,又是怒火中烧,他仿佛被点着了尾巴的狗子,团团地原地转了两圈,一腔情绪不知朝哪里发出,就这状态,谁敢吱声都得挨呲,在场其他人都噤若寒蝉,生怕被波及到。

朱标却是长叹一声,跪了下去:“爹,您老别上火了,都是儿子后代不争气。”

朱元璋看着长子长跪在地,满腔怒火像是被戳了个洞,只剩下难得的无奈和感伤,太子是他最满意的,他也尽力了,人死如灯灭,谁又能管住千秋万代,秦始皇想要传万世,不也二世而亡吗?

秦始皇:你礼貌吗?

【“是的,只要那片草原还在,就会有游牧民族诞生,而趋于地缘因素,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总会有相似的性格。草原的广阔无边塑造了他们豁达粗犷的心胸、居无定所逐水草而迁徙的生活方式锻造了他们随遇而安的习性,然而恶劣的生存环境又让他们天性强悍好斗,为了生存自保,他们也会拿着刀骑着马劫掠汉人。”

“因此,对现代以蒙古族为主要的草原游牧民族,大家的印象总是有些矛盾的,提到牧民群体,人们总有热情大方、慷慨好客,甚至能歌善舞的印象,但又一次次从历史书上读到他们劫掠中原百姓时露出的残忍狠辣面目。”

“其实热情慷慨是他们,残忍狠辣也是他们,究其原因,很简单,只因为生存而战时,无人能讲究仁义道德。”】

各朝北方边境的边民们略有所悟,在生活中,他们其实私下也有个别接触牧民,有些别的看法,往日总不敢说。

【“再看真正让游牧民族的存在嵌进华夏历史的是——匈奴,匈奴自战国到两晋南北朝,有可靠史料记载其活跃时间达千年,是与中原王朝交流时间最长的游牧民族。而匈奴的来源争议较大,一般有三种主流说法,第一种是根据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匈奴乃华夏苗裔,与汉同族也,但这种说法实有矛盾之处,因此有学者认为这其实是出于一种大汉族主义想法或为了统治需要,未必与史料相符;另两种说法认为匈奴是荤粥、戎、狄等民族别称或战国时期,北方多个民族融合后形成的一个新民族。”

“究竟哪种说法才是匈奴的历史源来?很遗憾,我们不得而知,毕竟游牧民族本身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文字也没有记史的习惯,而在他们威胁中原王朝之前,中央政权极少把目光移向他们,因此,对他们的真正来源,无法肯定。”

“但经无数前人研究和相关文献,我们可以推测匈奴匈奴最晚形成于战国时期,而其族源可追溯到之前的獯粥、猃狁等族,在之后也必然是以某个或某些名称延续着,直到匈奴一词才广为人知。这个民族吸收融合了长期活跃于北方的獯粥、狄、戎等民族的特性,通过不断地兼并战争、部落联盟和民族交往,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并兴起的一个新的民族。”

“确切来说,匈奴并非一个纯粹的单一民族,而是一个民族共同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