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歌>历史军事>春秋生存指南> 第60章 知识就是力量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0章 知识就是力量(1 / 1)

范氏的“共”地是一个非常富饶的地方,它在很久之前属于共国,这个共国的以为国君一度还是周王室的摄政王。

那一件事情发生在周厉王时期,也就是教科书上有篇幅的“国人暴动”事件。当时的共伯和被拥立为王,代行天子事十四年后,归政给了周宣王,共伯和回到共国。

这个共国被卫国灭掉,后来卫国又被赤狄打得迁都,丢失了“共”地。

晋国对赤狄展开了数十年的战争,晋景公当政时期将赤狄完全驱逐,一下子让晋国再原有疆域基础上扩土将近三倍,原本属于卫国的旧土也变成了晋国疆域的一部分。

一开始“共”地并不归于范氏所有,原本是属于郤氏,郤氏后来晋厉公当政在时期被灭,土地才落到范氏手中。

那么,范氏统治“共”地也就将近百年的历史,时间方面可真是有些长了。

智氏的部队在进入“共”地之后与魏氏的部队分别。

两个家族划定自己的攻打目标,智氏负责“共”地北部,魏氏攻打“共”地南部。

因为“共”地被范氏统治了很久的关系,该处各城邑和村庄并没有对智氏或魏氏望风而降,进行了很坚决的抵抗。

“此邑几日可以拿下?”智跞最近很惬意,当名义上的主将,真正指挥作战的人则是智宵这位孙儿。

智宵看着远处的城邑,说道:“不出一日便可拿下。”

那一座城池的城墙长不到两里,宽度约是一里,属于很狭长的城池形状。城墙最高不足四米,普遍在三米左右。

诸夏修筑城池还是喜欢建得四四方方,问题是这边受于地形限制的关系,只能修一座长方形的城池。

附近便是春秋时期的太行山,它就是现代太行山脉的西南群山部分,只不过春秋时期除了这一部分的山脉之外,其余山脉有自己的名字,被称为“莽山”。

智氏的部队已经列阵完毕,能看到位于前端的方阵,士兵除了有攀城用的木梯之外,不是手里扛着大盾就是拿着“t”形木桩。

大盾和“t”形木桩的用途,接下来能够看到。

“守军不足千人,其‘士’、‘徒’亦少。”智宵补了一句。

范吉射为了攻打赵氏集结了将近五万的部队,各封地的兵力不说全被抽空,分散到那么多城邑与村庄,每一个城邑或村庄的守军又能剩下多少。

从四面合围城邑的智氏部队开始进行战前祷告,战鼓声被敲响之后,只是一开始整齐高喝一声,随后便保持沉默向前缓慢推进。

智跞和智宵位于东面,该处也是他们的主攻方向。

能看到智氏的攻城部队先缓步推进,靠近到城池八十米之内,城墙上的守军开始射箭。

“举盾!”

位于前排的智氏盾兵举起了手里的大盾。

这种盾牌的盾面其实就是木头结构,没有加上一块铁皮,只不过选材方面比较讲究,射来的箭矢力道不够根本无法穿透。

一阵磕碰声频繁响起,偶尔有人中箭会出现一两声惨叫或是闷哼。

攻城的智氏所部,他们在接近城墙六十米才有弓箭手回击。这个是城墙上守军占了地势高的优势,射出去的箭能射得比较远。站在地面上的智氏弓箭手需要射到高处,射程肯定会相应的缩短。

靠近到三十米距离之内时,智氏这边有一个小方阵加快速度脱离大队,他们被盾牌保护着冲向城门,抵达位置几人合抱一根又粗又大的撞锤开始不断向城门进行撞击。

在智氏攻城部队抵达城墙下方后,不止有守城的范氏弓箭手在射箭,还有其余守军拿起石头或其它重物向下砸。

智氏的弓箭手不再齐射,变成精准射箭的模式,针对的目标是敢将身躯探出来的范氏士兵。

城下不断射箭,城墙上射箭又不断砸东西。

扛着木梯过来的智氏士兵将梯子架上城墙,随后开始有士兵攀爬梯子,很多士兵攀爬到一半就被箭射中或是重物砸得跌落,极少数的士兵才能成功攀上城墙与守军展开厮杀。

战场上没有什么喊杀声,有的只是受伤后发出的声音。

箭矢来往飞射,各种重物不断从城墙上被丢下来,场面看上去无比混乱。

来到城墙下方的智氏扛盾士兵,他们在袍泽的掩护下开始将一面又一面盾牌互相拼凑并固定起来,面积足够大就扛着变成倾斜状慢慢凑向城墙,下方有拿着“t”形木桩的人在支撑柱盾牌组成的踏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