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歌>历史军事>春秋生存指南> 第110章 比美人还美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0章 比美人还美(1 / 1)

在这个时候智跞仍旧坚持让智宵出使宋国、卫国和鲁国,说明内心里对要不要开战感到迟疑。

摆明了的事情,智宵是当世第一猛将,还率军获得几次战役的胜利,智氏内部没有人的战绩比智宵更辉煌了。

智跞铁了心要与赵氏开战,怎么会让智宵在这个当口离开?

当然,也能是智跞觉得跟赵氏开战很危险,希望智宵能够到国外避祸的意思。

现在的赵氏很虚弱,可是有了国君、魏氏、韩氏和其余家族的支持,看上去比以前更强大,尤其是赵鞅的能力真心很强。

晋国有一句话很出名,它是“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内而亡”,以后被某位文人用这个典故发出那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名言。

智氏与其他家族开始了新一轮的谈判。

纷纷扰扰之中,智宵带上近千人离开“新田”了。

在离开之前,智宵有像该道别的人道别,其中当然包括了季嬴这位未婚妻。

队伍从“荀”地渡过汾河,经过“周阳”、“萤庭”、“野王”,随后在“原”停留的时间长一些,再次从“雍”、“凡”等地路过,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抵达“棘津”附近。

智宵每个地方都逗留一些时间,主要用于将智跞的命令进行传达,包含了集结“士”、“徒”和动员“羡”,部队进入到备战待命的姿态。

在这个年代,“士”就是准贵族,“徒”指的是武士,“羡”是半兵半农的预备役。

之所以会在“原”停留的时间久一些,智宵需要在当地查看各个粮仓,做好一旦爆发战事所需的粮秣调度规划。

从“雍”和“凡”路过?“雍”地是智氏与范氏各占一半的现状,“凡”则七成归于魏氏,智宵可以亲自查看一下魏氏在攻占范氏封地后的治理情况。

总的来说,范氏沦陷区无论被智氏或魏氏攻占都没有多强的反抗情绪,军事和准军事人员的态度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消极状态,其余阶层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并非察觉魏氏、韩氏有备战迹象,想来两家支持赵氏仅在口头之上,暂无与我家开战迫切**?”程朔这一次担任副使,会从旁协助智宵的出使事宜。

在前来卫国的路上,他们有途经魏氏、韩氏、赵氏等家族的封地,各个家族都在抚平战争创伤,忙碌着春播的各项工作。

不是智宵胆子太大才进入各个家族的封地,他们这一千人的队伍中,甲士级别的士兵达到一百五十,剩下的三百五十名士兵都是健卒的级别。

并非能披甲作战就叫甲士,要能够附甲三层,跑五十里还能马上投入交战。

穿三层甲,连带武器就是负重七十斤以上,再跑五十里拥有作战能力,代表是耐力充足。

甲士的标准可不止是非凡的体力与耐力,杀人技方面也是考核之一。

一名甲士对上普通士兵,基本要有以一敌十的实力!

当前对甲士的挑选极其严格,导致的是甲士的数量非常少,拿智氏为例,有两千甲士都算多了。

晋国拥有最多甲士的是魏氏,一定超过两千的数量,具体数量多少是绝密。

如果穿甲就是甲士,智宵都将合格的铁冶炼出来,岂不是随时能武装数千近万,乃至于更多的甲士了?

事实是,实力不足披甲不一定是正面,披上甲胄却是没有跑几步气喘吁吁,上阵战场压根就是变成在送人头。光是防御力充足,缺乏杀伤力和变阵能力,则是成了两宋时期的重步兵了。

不是说两宋的重步兵不能打,但他们确确实实缺乏战场上临时变阵的能力,再没有一个靠谱的指挥官,能扛住也打不赢,打赢了也难以更多杀伤敌军,变成哪怕打赢了其实也无法对敌方造成战力折损。

智宵这一支队伍进入卫国境内没有多久,走到“平阳”时就遇到了前来迎接的卫国队伍。

“在下渠牟,负责迎接贵使。”弥子瑕一边行礼一边致意。

明明是弥子瑕,怎么又自称渠牟?因为他在史书上的名字就叫弥子瑕。

这位现任的卫国将军,他其实是晋国公族的后裔,某位先祖是晋灵公的弟弟,受封于“弥”,遂以“弥”为氏,子瑕是他的字。

弥子瑕后来在晋国的变故中出走,先后在宋国、鲁国出仕,最终落户卫国,受封了一块“渠”地,便以“渠”为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