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君午接到讣告,表达了对阖闾薨逝的遗憾与哀悼,答应会派遣使节前往参加葬礼。
这个没有值得惊讶的地方,别说吴国只是有意图要挑战晋国的霸主地位,甚至吴国都已经跟晋国展开交战,发生一国之君薨逝的情况下,一样会有使节出现在对方的葬礼之上。
接下来,孙武按照流程一一拜访晋国现存的四个卿位家族,第一个前往的是赵氏。
内战之前,晋国的元戎失权,对外展开战争的权限落到了赵鞅的手中。
在列国的声望中,无疑问就是赵鞅超过智跞,成为了列国必须奉承的人物之一。
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霸主国掌握对外开战权的人是赵鞅,诸侯国哪敢得罪呢?
卫国根本没有得罪赵鞅,仅是赵氏的扩张在东南方向,为此卫国一再遭到晋军的入侵。
诸侯怕的就是侍奉得不够用心,为自己的国家惹来霸主国的军队讨伐。
内战之后,晋国的格局变了。
赵鞅手中的实力降到历史最低点,对外开战的权力重新回到智跞这位元戎的手中,而孙武假装不知道对外开战权已经变更,第一个拜访的晋国卿位家族选中赵氏,其实还是在给智氏上眼药。
要不然的话,孙武第一个应该拜访的是坐在元戎宝座上的智氏。
有些小动作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并且还有因为各种信息落后的理由,受损一方无法拿到台面上来进行计较,可是真真切切就是挺恶心人的。
当然了,为了不做得太过明显,孙武有自己的一系列拜访流程。
孙武拜访赵鞅时仍旧给予极大的尊重。这种尊重并不有假,原因是赵鞅拿出来的一套改革方案让孙武惊为天人。
什么改革方案?就是赵氏被范氏、中行氏等家族围困在“晋阳”期间,赵鞅出于无奈征召属民与奴隶参战,拿出一整套的奖励措施。
无疑问,赵鞅打破了阶级的限制,给予了很多人打破头顶天花板的机会。看似是赵氏被逼急了才拿出来的改革,实际上为整个文明的进程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历史没有被改变的话,两百多年之后有一个出生在卫国公族名叫鞅人,他先去魏国学习一系列知识,随后前往秦国谋求出路,得到秦孝公的接纳,开始在秦国进行重大的改革,使用的就是在赵简子(赵鞅)那一套措施的改进版方案,就此让秦国彻底强大了起来。
孙武拥有极高的军事能力,哪里看不出那一套方案的威力?
人们不再由出身来决定能不能参战,首先就将兵源扩大了不知道多少倍,尤其是战争不再只是贵族的游戏,调动起了各阶层的参战热情。
赵鞅当然知道孙武是谁,收起了嚣张跋扈的姿态,用平等的方式招待孙武。
两人聊的话题非常多,基本是围绕在军事相关的话题上。
赵鞅向孙武询问改变赵氏劣势的方法。
孙武想了很久,只给出一个将决战时间拖越久越好的答案。
“智氏当前‘士’、‘徒’、‘羡’之多,远超我可想象。赵氏式微便是事实,征召之人或众,与智氏开战绝无获胜可能。”
“士”和“徒”就是春秋时代的职业军人,他们基本不从事农耕,闲时锻炼格斗技巧,伙食的优异也决定他们会更加身强体壮,能够听得懂所有的军令。
赵鞅不计出身可以征召出六七万的部队,问题是这些人以前手里拿的是农具,上战场光凭一股子狠劲。
智氏光征召“士”、“徒”和“羡”的数量就不会少于六万,别说数量同等,哪怕赵氏的数量再翻一倍,除非智氏自己爆发内乱,要不然赵氏拿脖子去迎接智氏的利刃吗?
盼着智氏高层无能?哪怕在内战开启之后步步错的范吉射,他都不是传统层面上的废物,纯粹就是遇上了更厉害的对手,真不是范吉射太过无能。
春秋战国时代的贵族很少有废物,是个废物就如同范吉射那般,家族实力再强大也会用很快速的速度倒台,随后分崩离析成为史书上的符号,或是成为人们嘴中一个遥远的故事。
孙武离开赵氏,前往韩氏。
这一次孙武与韩不信聊的是不争,大谈生存的重要性,什么叫作善战者无显赫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