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本身就是在齐国没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才去吴国,抵达吴国历经重重考验才有证明自己的机会,期间还遭受到不止一次的侮辱。
哪一战是孙武的成名之战呢?是那一场“柏举之战”给了孙武机会,他也成功地抓住机会,统率三千五百吴军以奔袭的方式击败了与自己几倍多的楚军。
随后,孙武更是与伍子胥进行配合,以三万对战二十万楚军,取得了五战五胜并攻克楚国都城“郢”的战绩。
“孙子为何在吴仍无食邑?”智宵用不解的表情发问。
孙武直接失语了。
是吧?孙武为吴国立下的可不止是汗马功劳那么简单,他与伍子胥配合着打出了吴国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还让吴国之君发出的细语需要被诸侯专注聆听。
可是,立下那种功劳的孙武,他真的没有获得土地的赏赐。
这是孙武第一次前往智氏拜访的五天之后,智宵与之的又一场会面。
过了一小会,孙武才苦笑说道:“这……,吴国有别于中原,国中大夫并无可传承食邑。”
还真是那么回事!
春秋时代的楚国和吴国是两个比较特别的国家,在其他诸侯需要跟封臣相敬如宾以及不敢随意杀害封臣的时候,楚国和吴国的君主能像随意处死奴隶那般,任意地杀戮自己的封臣。
楚国那边的贵族一直都有名下的封地。他们从楚昭王之后,封君的权力变得很大,不想鸟国君就可以缩起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偏偏国君将谁斥为叛逆发动平叛,打一个封君就能让周边的封君跟着造反,搞懂状况的楚君根本就不敢轻举妄动。
吴国不规划贵族世袭的食邑,仅仅是赐予某个地方山川流水的管辖权,并且是一代人没有立功,管辖权会因为人死了就被收回的情况。
重点是什么?是阖闾只赏赐了孙武一座将军府、财帛与美女,食邑却是一寸都没有赏赐。
智宵能看出孙武对没有得到封地的赏赐有些耿耿于怀,只不过吴国那边就是那么种情况,公子都没有直属食邑,何况是他国前来效力的人呢?
这一点似乎能够做文章?只是智宵不能做得太直白。
孙武已经是成名了的人,类似这样的人会很爱惜羽毛,跟他们谈利益交换,哪怕他们心里很受诱惑,表现出来的却会是遭受侮辱的反应。
所以,智宵选择先跟孙武交流用兵之法。
谈到用兵这一方面,孙武认为有些核心绝对需要大谈特谈,比如练兵,或者敌人形势与自己的真实情况,抑或关于君主赐予的权利多大。
“将需知兵,兵亦需知将,两者相知,将知兵之极限,兵亦愿受将驱使是也。”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duàn)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智宵没有读过《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内容,专注地听着。
孙武其实有讲了一些练兵方法,并且认为练兵比率军作战更难,还告诉智宵用作立威的不单单是阖闾的一名宠妃,而是两名宠妃以及三十七名宫女。
孙武讲这一点没其它意思,纯粹就是阐述训练一些根本不懂纪律的人成为士兵有多难,想让部队如臂指使的难度又有多大。
“我有宫城练兵一事,随后方无练兵、用兵之困扰。”孙武连阖闾的宠妃都敢杀,其余的吴人相信自己一旦不听话也会被杀掉。
智宵很认同练兵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练兵的一些看法,诸如练伍法、练胆气、练耳目、练手足的观点,再一一进行阐述。
上面那些是出自戚继光的《练兵实纪》,智宵再加入自己的一些观点。
所以,认真算起来的话,多少有点戚继光与孙武在隔空交流的意思。
因为智宵讲得非常详细的关系,后面变成孙武在认真倾听,并且孙武偶尔会对智宵提出来的观点进行一些提问。
到最后,孙武很是感概地说道:“伯国之强,武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