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歌>历史军事>春秋生存指南> 第221章 古风不再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1章 古风不再(1 / 1)

驻扎“高唐”的齐军主将之前是高张,后来国夏变成了主将。

没有错,正是上一次智宵带人追捕豫让,随后进入卫国得知有齐军入侵,率兵救援孔悝时吓跑的那位国夏。

智宵派人前去“高唐”请见国夏,邀请齐军进行一战。

齐军高层经过了什么样的讨论很难得知,他们给予智宵的回复是愿意一战。

“齐将既愿一战,我等便在此休整两日,第三日拔营进军。”智宵将国夏的手书递下去,使与会者可以一一传阅。

其他人没有说话。

轮到赵毋恤看完手书,问道:“可会有诈?”

智宵问道:“毋恤有何建言?”

赵毋恤完全是以己度人,站在自己的思维角度,认为既然作为敌人干什么都是应该的。

在那种思维之下,赵毋恤认定齐军会有其它动作,只是碍于自己的见识与经验都不够,猜不出国夏会有什么手段。

齐军会不会跟晋军玩阴的?是有这个可能性,属于不得不防。

讲实话,遵守交战规则的话,智宵派人邀战,地点应该由齐军来定,时间却是要由晋军来定。

然而,国夏约定了场地,同时也要求了交战的时间。

所以,尽管双方约定正面一战,少不得行使一些盘外招。

智宵认为最大的可能是国夏向范氏、中行氏求援,同时派人回“临淄”请求援军。

这个猜测的依据是国夏虽然同意堂堂正正一战,交战时间却是定在了十天之后。

“三日后出兵?”韩庚稍微愣了一下。

魏驹若有所思地说道:“十日太长。”

也就是现在没有“夜长梦多”这个成语,要不然四个字就能将意思表达得无比清楚了。

智宵说道:“齐军驻营之‘高唐’与中行氏领地仅有一河之隔,距离‘临淄’七百余里。范氏、中行氏难有增援之兵,齐国若再派遣援军,七百里行军便是急赶亦需四五日,况且调兵需以时日。如此,国夏约定十日后开战,欲做何时昭然若揭。”

当前同样没有“昭然若揭”这个成语,只不过智宵的语言体系跟现在不同,讲话是会经常说出一些后面才会出现的成语。

因为华夏的语言体系是没有断代传承下去的关系,哪怕不知道某个成语,听了字面还是能够大概将意思猜得出来。

魏驹跟智宵合作的次数很多,以前缺乏经验难以多想,有了几次亲身参与作战谋划的经历之后,开始会假设自己是智宵将怎么处理战局。

换位思考这种玩意需要足够熟悉才行,能够模拟个三四成也能大概寻找到脉搏。

因此,魏驹猜出智宵想对可能渡过大河来援的范氏、中行氏再一次半渡而击,或是在济水那边对齐军打一场半渡而击。

“趁敌军渡河到一半发起攻击,出其不意的同时还攻其不备,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打击手段啊!”魏驹认为自己学到了,以后一定有机会可以学以致用。

两天之后,晋军从“裳”开拔晋军。

有了这两天的时间,齐军那边指定不会光待着备战,一定有派人过来窥探晋军的虚实。

这样一来,晋军大致上的数量一定已经被齐军所掌握,能不能分辨出两万晋军里面的构成则是不好说了。

智宵出征前从“潞氏”调了一批人过来,他们是智宵四五年前集合起来教育的两百余人,大多充入智氏所部的基层担任副职,少部分安排到后勤组织,更少人被智宵带在身边当参谋之类的角色。

只是四五年的时间,并且之前大多数人极其缺乏教育,这么些年算是一种补足基础,除非足够天才,要不然只会是处在初级阶段,很难起到什么关键作用。

智宵要的也只是让他们有实战积累经验的机会,不奢望只是学了四五年就能办大事。

那些学员之中真正有人成熟起来,大概也是在一二十年之后?哪怕大多人资质显得普通,他们也能成为一股基层力量,帮助智宵将智氏的基础夯实得更为牢固。

智宵前前后后挑选的学员多达七百余,后面加入进来的孩童或少年出身会更高一些。

按照智宵的打算,再过两年就该将教育再铺开,不说在智氏内部广建私塾,起码要在智宵能够实际控制的“潞氏”、“汾中”以及“少翟”进一步扩增教育,将学员的数量增加到五千以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