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远三十四年二月,圣人问责太子恒,太子恒不语。
同年三月,圣人废太子恒,赐封号幽,幽王同幽王妃郑氏囚于东宫。
五月圣人叱责幽王不忠不孝不义不诚,贬为庶人,仍囚于东宫,幽王妃郑氏、皇孙维、皇孙妃林氏同囚。
七月,圣人定幽王谋逆,秋后问斩。郑氏母族、林氏母族、幽王师长幕僚同罪。
幽王同母弟六皇子惇闻之,跪于殿外,称幽王冤。圣人不睬不应,六皇子跪三日。三日后,圣人令二皇子愖传旨,六皇子惇赐封号襄,封地平关,即日起携襄王妃崔氏、皇孙绪去往封地,永世不得回京。
八月初一,幽王自焚于东宫,幽王妃郑氏、皇孙维、皇孙妃林氏亦死。
八月初九,幽王逆党处死。
修远三十六年夏,圣人重病,九月,崩。传位于二皇子愖,新年后改年号为成肃。
成肃十年,圣人于秋猎时突发心疾,次日崩。成肃帝仅一子绍,承皇位,改年号为宁致。
而今是宁致二年,十五年已过。
***
平关的风总是吹的比上京更烈,但集市上依旧热热闹闹的,北地草原的牧民需要赶在入冬大雪之前来平关囤过冬所需的物资。如今的草原,北雍人依旧虎视眈眈,少部分部落则是选择依附大祁,用马匹等物换取自己生存所需的粮食。
在集市一片片叫卖声中,襄王殿下坐着马车从城外归来。
如今的襄王并非当年修远帝的第六子,成肃三年,当时的襄王殿下李惇领着小世子李绪于关外打猎时不慎被狼群围攻,襄王护着小世子杀出狼群,却不幸被狼群撕咬掉半条腿,高烧数月不退。襄王过世前一月,请封世子继承王位的折子已经递到了上京成肃帝的面前,成肃帝允,等到册封的圣旨到了平关,襄王已经撒手人寰。
襄太妃悲痛不已,次年病重而去,彼时的襄王不过十五,一年内失怙恃,成肃帝颇为怜爱这个年幼的侄子,特令自己的老师——已经致仕回到江南老家的许太傅至前往平关教导襄王。襄王二十岁的时候,许太傅为襄王加冠赐字存之,一月后襄王递了折子给成肃帝,称平关秋冬久长,许太傅年老难挨,还望圣人准许太傅回江南养老。许太傅踏上了回江南的路途,与此同时,平关新任刺史张岭也在前往平关的路上。
在襄王的治理下,平关十三州从修远二十七年至成肃元年的十年战乱中逐渐平复,颇有些宁静和谐,颇有些只识襄王不知君的苗头在。
李绪尚在城外时,便有人给他传信京城来人了,他并未催促随从快些,反而是不紧不慢地回到了王府。
传旨的宦官等的颇有些不满,他面前的茶已经换了四五道了,平关的茶涩且苦,比不上京城月月有新茶的甘甜。在京城他是宁致帝跟前的红人,有些小官见到他还需恭恭敬敬地称一句刘中贵,何时受到过这种冷待。张岭则是直挺挺地坐在一旁,当自己不存在,面前的茶也未饮过一口。
李绪到了王府并未着急下马车,而是轻叩车窗,“青河。”
青河立刻向前:“主子。”
“你去临山,说是时候了。”
“是。”青河并未多问,抱拳提刀变走了。
李绪披着大氅,从马车中缓缓而下。他绕过影壁,穿过花园,前往正屋。
“张大人,刘内侍,久等了。”李绪身高约莫八尺,极为高挑,面容英俊,他并未着京中流行的莲冠道服,反而是着了一身普通的象牙白圆领袍衫,头上也是普通的玉冠,只有披着的狐皮大氅略带华贵,衬着他如玉般的面庞,更为冷俊。刘安不敢直视李绪,李绪有一双如他母亲般微微上挑的丹凤眼,双目平静地注视着刘安,脸上挂着浅淡的笑意。
刘安是宫里的老人,他经历过那场被修远帝亲手断定的太子谋逆案,也远远的见过昔年修远帝最宠爱的六皇子跪叩三日的模样。
李惇是修远帝幼子,与庶人李恒乃是一母同胞,乃早崩的中宫皇后杨氏所出。若说李恒幼时学的是君王制衡天下之道,那么李惇则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学一点。李惇出生时杨皇后难产血崩,亏空了身子,李惇不过月余杨皇后便崩了。而修远帝和李恒极其疼爱他,修远帝经常将小皇子抱在膝上批改奏折,比李惇大了十二岁的李恒下学以后则是接替了修远帝,哄着这个年幼的弟弟玩耍。彼时,李恒已经同礼部尚书的独女郑氏订亲,待到李恒二十岁成婚,李惇更是时常跑去东宫同喜爱的嫂嫂玩耍。郑氏怀孕产下皇长孙李维后,李惇亦十分喜爱这个小侄子,抱着他爬遍了御花园内每一棵树,折了每一枝花。
李惇十六岁时,主动要求去颇负盛名的章柳书院读书,修远帝见这个儿子仍就是那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又想起章柳书院的山长崔邑是出了名的纯正,便摆摆手准了。崔邑出生于诗书传家的博陵崔氏,幼时便有神童的美名,及冠时一篇永安赋名满上京。修远帝曾言崔邑有状元之才,但崔邑并不想同他的叔伯兄长一般踏入仕途,转而求做了章柳书院的山长。李惇读了两年,对读书没涨多少兴趣,反倒是爱慕上了山长的女儿。他胡搅蛮缠,倒是真的让山长家的小古板点了头。李惇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