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代史补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当郭威入汴时,乱兵四处劫掠,有位叫赵凤的禁军将领,大喊“郭大帅志在清君侧、安邦定国,人家兴的是义师,这帮鼠辈劫掠百姓,岂是郭大帅的本意?”然后搬了条小马扎,坐在胡同口,挽着强弓,射杀乱兵,因此保全了数千家之多。人们自发地赠送给他金银,赵凤又说自己做好事不求回报,便将金银财宝物归原主。
后来,郭威对柴荣说道:“我听民间有谶言,说姓赵的会做天子。我看此人气度非凡,应该就是他了,留着他,对咱爷俩是个祸害!”于是就密令亲信诬告赵凤,然后诛杀。
五代史补成书于北宋,这个故事应该是拍了当局者的五彩莲花屁,重点不是郭威杀人,而是“赵氏当天子”。
郭威给柴荣留下了两大遗产,一个是清正贤良文官集团,可以辅佐他开创盛世辉煌另一个则是相对稳定的内外环境,给他施展拳脚的机会。
自后唐李存勖以来,柴荣的登基环境再也不是地狱模式开局。
当然,这其中既有郭威的苦心经营,亦有天赐良机。比如南楚的内乱,淮南因干涉南楚内乱而无暇北顾契丹内部的“火神淀之变”,辽世宗耶律阮遇弑,辽穆宗耶律璟登基,无暇南顾。这些故事将在后文逐一呈现。
在此,我们重点只说郭威的经营。
1,被教重新做人的河东刘崇
如果说郭威留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盘踞在河东的北汉政权,虽然北汉政权没有被平定,但两次晋州战役已经教刘崇重新做人,暂时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复国”念头。两次战役期间,郭威尽可能地表现出了包容和友善,给被俘的河东将士赠送衣物、钱粮,好吃好喝招待一番,然后礼送回国。
再就是第二次晋州战役时,大胜而不追,纵敌回归。关于这个做法是存在争议的,比如说是王峻擅自揣度圣意,纵敌不追,这也成为郭威猜忌王峻的一个原因另一说则认为是王峻确实存在不臣之心,不愿跟河东拼个两败俱伤,而保存实力跟郭威相争,这种说法也同样支持了郭威猜忌王峻的假设另一种则是郭威与王峻事先的秘密约定,即给河东施加足够的教训就行,点到为止,互留后路。
2,羞愧的淮南
在对待淮南问题上,郭威也表现出了最大的诚意。在登基之初,就下诏严禁给淮北诸州,严禁他们擅自袭扰淮南,因为在当时,边境军队偶尔溜到敌境劫掠是家常便饭。
但是,面对来自后周的善意,淮南却出兵响应兖州慕容彦超,被后周打败,被俘数百将士。郭威同样是优待俘虏,赐给他们衣物钱粮,好言相劝,给淮南李璟修书一封,言辞恳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摩擦冲突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在后周刚建国时951,淮南地面也发生了自然灾害,产生了大量饥民、难民。此前因中原与淮南处于敌对状态,双方关闭了贸易通道,互不通商。在得知淮南民众遭遇饥荒,急缺粮食后,郭威下诏开放对淮南的贸易口岸,允许淮南商人到淮北地区购买粮食,郭威在诏书中说“彼之生民,与此何异?”意思是对岸的百姓跟咱这边的百姓没什么区别,淮南人、中原人,大家都是中国人。
到了广顺三年953,淮南再度爆发更大规模的旱灾,淮河水位急剧降低,已经可以趟水过河。淮南的难民蜂拥到淮北,而淮南李璟却派军队进行阻拦,难民们且战且进,宛如人间炼狱。
郭威听说后非常揪心,再次重申自己的态度,说大家都是中国人,在灾情面前,血浓于水,不该把政治因素带入人道主义救援工作。下令开放粮仓,向淮南饥民出售粮食。
后周与淮南达成了一种默契,即后周不派军队干涉淮南内政,只提供纯粹的人道主义援助淮南也不再阻挠难民的流动。
不久之后,淮南政权竟然专门建立起大粮仓,大量购买后周的粮食,用作军事储备。郭威非常生气,于是下令:淮河沿岸的粮食只做零售,禁止批发。如果是饥民自己背着口袋,或者用牲口驮米,可以卖如果是有组织、有规模的车队、船队,则拒绝销售。
3,碰瓷的契丹
中原与契丹的恩怨剪不断,理还乱,与淮南一样,稍后会进行较为全面的解析,在此先一笔带过。
在后周郭威时期,契丹在河东刘崇的唆使下,进行了一次较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派出了五千人,帮助河东打晋州战役,虎头蛇尾,很快就撤回北方。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大战没有,小战不断。这种边境地区零零散散的摩擦冲突是几十年来的常态。
郭威也下令沿边军民,禁止进入契丹境内剽掠。无论是南方的淮南还是北方的契丹,后周的外交态度是一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也可商量。
一次,契丹大将高谟翰率军南下剽掠,来到冀州附近。镇州节度使何福进派军进驻贝州,当契丹听到后周军队来援后,立刻调头北返,带着战利品和俘虏的百姓北上,在渡过胡卢河海河支流的时候,后周军队与契丹军队已经相遇。
当时的距离是非常近的,近到声语相闻。
这时候,被裹挟的数百冀州青年看见了祖国的军队,非常兴奋,他们大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