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歌>历史军事>五代十国往事> 第966章 太祖往事6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66章 太祖往事6(2 / 2)

,劝赵匡胤不要迁都洛阳。

赵匡胤还是很给弟弟面子的,说:“你们说的对,迁都洛阳确实不妥。好吧,那就继续往西,迁都长安(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这里的河南指的是河南府,也就是洛阳。

说呀,你们再说呀,再敢说朕TM迁都哈萨克斯坦,柏林巴黎巴萨罗那……不到纽约不算完!

赵光义跪地磕头,哥,咱别闹行吗?

平复情绪后,赵匡胤收敛怒容,心平气和地对赵光义解释道:“我之所以要迁都洛阳,是为了江山永固,依靠山川之险而减少冗兵,减少国家财政开支,效仿强汉盛唐之故事。”

赵光义一句话就把赵匡胤怼地哑口无言,“在德不在险。”

等赵光义退下后,赵匡胤的脸色很难看,长叹一口气,对左右说道:“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百年之后,宋江、方腊等“官逼民反”,金人南下,制造“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一切都如赵匡胤的预言。

回看哥俩的这段对话,其中的信息量非常巨大,甚至有人将其看做“烛影斧声”的序曲。

从表面上看,赵匡胤坚持迁都的原因是汴州的地理位置不够理想,地处广阔的大平原地带,无险可守,过于脆弱,相比之下,洛阳地处险要,易守难攻,如果迁都洛阳,那么就可以裁撤一部分军队,从而减轻财政负担,供馈虽然困难,但需求也随之减少;而且还能在大规模的战争中拥有更充分的战略缓冲。

而赵光义却上纲上线,以务虚的大道理来回应务实的难题。

还记得李存勖灭后梁的前车之鉴吗?双方夹河血战二十年,李存勖派出一支奇兵,由李嗣源带团,从今天的山东出发,昼夜疾驰,两天就出现在汴州城下,完成奇袭,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赵匡胤对李存勖的故事非常感兴趣,颇有研究和见解,对于汴州易攻难守的弊端也有清晰的认识。

不过,关于粮草运输、军事防御等等争论,还是太过于流于表面。不少人扒出了更深层的政治矛盾——晋王系崛起。

有人说这次迁都之议就是赵匡胤与赵光义的一次摊牌。

赵光义长期担任开封府尹,在汴州可谓根深蒂固,且群臣在汴州“根本已固,不可动摇”。支持赵光义弑兄夺权的人就认为赵光义颇像后周时的赵匡胤,已经在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且收获了文武群臣的广泛支持,在汴州站稳了脚跟,而赵匡胤之所以坚持迁都,就是要避开赵光义的威胁,或者说削弱赵光义对中央的影响。

也有部分观点认为在这个时候,赵光义已经快要架空赵匡胤,所以赵匡胤不得不逃到洛阳,摆脱赵光义的控制。

最终,赵匡胤顶不住巨大的压力,选择了返回汴州,半年后就发生了“烛影斧声”。

迁都之议,给“烛影斧声”添加了一丝诡谲,更给“靖康之变”留下了无限想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