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歌>其他类型>智慧解码: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第104章 历史的车轮:从晋国到献公时期的权力争夺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4章 历史的车轮:从晋国到献公时期的权力争夺(1 / 2)

261、历史的车轮:从晋国到献公时期的权力争夺

哀侯二年,曲沃庄伯去世,其子称继位,即曲沃武公。哀侯六年,鲁国发生弑君事件,君主隐公被杀。哀侯八年,晋国攻打陉廷。陉廷与曲沃武公密谋,九年时,双方在汾水旁交战,晋国俘虏了哀侯。晋国随后立哀侯的儿子小子为国君,即小子侯。

小子元年,曲沃武公指使韩万杀害所俘虏的晋哀侯。曲沃的实力日益强大,晋国无法应对。

晋国小子四年时,曲沃武公引诱并杀害了晋国小子。周桓王派遣虢仲讨伐曲沃武公,武公逃回曲沃,并立晋哀侯的弟弟缗为晋侯。

晋侯缗四年,宋国抓住郑国的祭仲并立突为国君。晋侯十九年,齐国管至父弑杀其君主襄公。

晋侯二十八年,齐桓公开始称霸。曲沃武公攻打晋侯缗,将其消灭,并把晋国的宝器全部献给周厘王。厘王封曲沃武公为晋国君主,位列诸侯,于是曲沃武公占领了晋国的全部领土。

曲沃武公在位三十七年,改号为晋武公。晋武公在绛地建都,总共三十七年。

晋武公是晋穆侯的曾孙,曲沃桓叔的孙子。桓叔始封曲沃,武公是庄伯的儿子。从桓叔初封曲沃到武公灭晋,共六十七年,最终武公取代晋国成为诸侯。武公称霸二年后去世,共在位三十九年。其子献公继位。

献公元年,周惠王的弟弟攻击惠王,惠王逃奔至郑国的栎邑。

献公五年,攻打骊戎,得到骊姬和骊姬的弟弟,都很宠爱。

八年,士蔿对献公说:“晋国的公子很多,如果不诛杀,就会引起内乱。”于是献公尽杀诸公子,迁都绛城。九年,晋国公子逃奔至虢国,虢国因此再次攻打晋国,但没有成功。十年,晋国欲攻打虢国,士蔿建议:“等待虢国发生内乱。”

十二年,骊姬生下奚齐。献公有意废除太子,便说:“曲沃是我的祖先所在之地,而蒲靠近秦国,屈靠近翟,不安排我的儿子们住在这里,我担心。”于是让太子申生驻守曲沃,公子重耳驻守蒲,公子夷吾驻守屈。献公和骊姬的儿子奚齐驻守绛地。晋国因此知道太子不能继位。太子申生,其母是齐桓公的女儿,名叫齐姜,早逝。申生的同母妹妹是秦穆公的夫人。重耳的母亲是翟国的狐氏女。夷吾的母亲是重耳的妹妹。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重耳、夷吾都有贤能。然而自从得到骊姬后,便疏远了这三个贤能的儿子。

历史的车轮从晋国到献公时期,我们看到的是权力争夺的不断上演,家族恩怨、国家纷争,都围绕着权力展开。从曲沃武公的崛起,到晋武公的称霸,再到献公时期的政治斗争,都在讲述着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晋国的权力斗争,始于曲沃武公的崛起。他通过巧妙的谋略和强大的实力,逐步掌控了晋国的政权,最终成为晋国的君主。他的智慧和手段,不仅赢得了权力,也赢得了尊重。

晋武公在位时期,晋国的实力达到了巅峰。他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扩大了晋国的领土,增强了晋国的实力。他的称霸,不仅使晋国强大,也使他成为诸侯中的佼佼者。

然而,权力斗争并非一帆风顺,献公时期的政治斗争更是如此。献公在位期间,不仅面临着国内的政治压力,还有外部的威胁。他通过各种手段,如诛杀公子、迁都绛城等,稳定了政权,也使晋国在一段时间内恢复了稳定。

总的来说,从晋国到献公时期,我们看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复杂,也看到了统治者的智慧和手段。历史的车轮在滚动,权力的争夺从未停止,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把握未来。

262、权力的游戏:晋献公时期的政治斗争与家族恩怨

十六年,晋献公建立二军。献公率领上军,太子申生率领下军,赵夙担任车马统帅,毕万担任右边护卫,讨伐并消灭了霍、魏、耿三个国家。回师后,为太子修建了曲沃城,并赐予赵夙耿国,赐予毕万魏国,任命为大夫。士蔿说:“太子不能继位了。将都城分给他,又位居卿位,先让他达到极致,他还怎么能继位呢?不如逃走,以免遭受罪责。成为吴太伯那样的君主,不是也可以吗,至少还有美好的名声。”但太子没有听从。卜偃说:“毕万的后代一定会壮大。”万,是满数;魏,是大的名字。从这时开始封赏,是天意。天子称为兆民,诸侯称为万民,现在的封号如此之大,遵循满数,必定会有众多百姓归附。”起初,毕万在晋国卜筮官职,遇到屯卦之比卦。辛廖为他占卜说:“吉。”屯卦象征坚固,比卦象征进入,没有比这更大的吉兆了。从此以后,毕万的后代必定繁荣昌盛。

十七年,晋侯派遣太子申生攻打东山。里克劝谏晋献公说:“太子负责侍奉宗庙、祭祀、社稷等事务,早晚都要照顾国君的膳食,所以称为冢子。君主出行就守护在旁,有守卫就服从命令,跟从的称为抚军,守护的称为监国,这是古代的制度。率领军队,是专行谋略的事情;誓师动员军队,是君主和国政要图的事情:这不是太子应该做的事情。军队在制命,接受命令则有威严,专断命令则不孝,所以君主的嫡长子不能率领军队。君主失去了官职,率领军队没有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