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歌>其他类型>2005从拿走苹果气运开始> 第305章 万事俱备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5章 万事俱备(1 / 2)

杨振没有纠结将来才会发生的事儿,不是他抱了掩耳盗铃的心态。

而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还在等着他去做。

有相关于火箭方面的,同时也有马上就要被送上天的通信卫星,至于地面控制中心,以及相关的系统构建啥的,那就更不用说了。

而这一忙,就是一个月过去了。

7月底,因为奥运会即将开幕而氛围日渐隆重喧嚣的京城,也已经变得热闹了起来。

21日,周一,下午16点,京城运载火箭试验中心凤台云岗。

整个发射场上,到处都看的到京航师生忙碌的身影。

他们有的在寻找合适的地点,安装拍摄的设备;

有的在指挥控制中心,协助内部专业人员,对光学测量跟踪拍摄设备,进行最后的检查调试;

有的,则是忙着配合工作人员,将火箭从总装厂房往发射塔架那边转移。

这些事情,非专业人员是真的无法搞定的。

就拿拍摄几张发射时的照片这事儿来说吧,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拍個照而已,又有多大难度?

这么想,就有些过于简单了。

因为想要拍摄好这种照片,是需要研究火箭燃料特性,然后去计算火焰亮度和设置相应的相机参数的。

毕竟发射时,人是没法待在拍摄设备旁边的。

所以必须设置一套声控快门,利用火箭发射时的轰鸣,去触发连拍模式。

因此就必须要选择好不同的几个最佳拍摄点,然后把设备固定安装在那里。

这些设备,每一套都是大几万的价格,地点选不好,一旦被火箭尾流给扫到,那就基本上玩完了。

再比如控制中心这边,别以为火箭飞行的画面,能实时呈现在控制中心不同的大小屏幕上,而且还是高质量、高清晰、多角度的影像,就觉得这事儿很容易。

其实这对于光学测量设备的操作人员来说,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从接口关系到参数校对,从线路连接到单元测试,可容不得丝毫差错。

对于京航的学生来说,这种实操是相当新鲜,但也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

他们能被学校选中带来这边,足以证明他们起码在理论上,还是没问题的,但真要论到动手能力,那就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儿了。

而像这种光学实况图像最直观的影像数据,能胜任的,几乎无一不是国字号的操作手,即使作为辅助手,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但不管怎么说,这样的机会还是来之不易的。

因此,今天能过来的人,也都十分的珍惜。

毕竟,能亲眼见证一下单杆操作和手动跟踪,也算是开开眼界了。

什么是单杆操作和手动跟踪呢。

要知道,火箭在飞行过程中,视场中是可能会出现超过六个目标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单杆操作手,在最快的时间内切换为手动跟踪方式,去跟踪正确目标,才能完成跟踪测量任务。

一个巴掌大小的单杆,对远处的物体进行持续稳定的跟踪拍摄,如果你不明白这其中的难度,那举个例子,或许就能多少明白一些了。

比如我们用相机几十倍的变焦,去拍摄远处的物体,如果手一抖,可能整个画面就消失不见了,静态目标尚且如此,就不要说动态了,你能精准拍摄到一条狗奔跑的整个画面吗?

很难的!

而光测团队操控的设备,不但要实时精准捕捉画面,还需要跟的稳、测得准、时间长。

这个过程中,或许还需要完成转弯、悬停、穿越障碍物等高难度动作,模拟火箭在上升段以及飞行器在返回过程中的不同状态,增加测控设备对目标的跟踪、捕获难度。

说实话,想要达到任务要求,这些人员只能靠平常训练时,通过调节画面比例,逐渐增加工作精度,反复训练,直到形成肌肉记忆才算合格。

因此对于京航的学生来说,可就难如登天了。

不过这一次还有一个难处,那就是这一次,可是真正的一级火箭回收,工作人员也是第一次实质性的接触到这种任务。

所以,大家自然也难免有些跃跃欲试的。

当然了,又何止是光测操控人员,其它实时跟踪不同方面的检测人员,其实也都差不多。

杨振暂时没有理会这些。

因为他现在最关心的,还是眼前这个大家伙的转移。

他对这边的环境,已经很熟悉了,毕竟整个火箭都是在这边的总装厂房里制造完成的,承接方就是中航技的一院,这边也是人家的地盘。

但是,地盘虽然是对方的,从总装厂房到发射塔架的那条转运轨道,包括发射塔架在内,可都是京航参与搞出来的。

按照杨振给出的说法,叫做新三垂一体测试发射模式。

指的就是火箭在总装厂房经过起竖、对接、装配、测试等一系列环节后,在专属活动发射平台上,直接被整体垂直转运至发射工位,再实施燃料加注、点火发射。

这种模式,既能确保箭地接口保持不变,简化了发射流程,也能让大推力火箭,在转运三天内就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