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性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黄帝内经】
两人并肩立于城头,在这寂寥清冷的清晨默然无声的看着天边那轮红日缓缓升起,难得的享受着这一片宁静。太史慈看着远处云兴霞蔚,忽然想起在骆谷的时候,赵云也是经常早起站看日出。
那时候的赵云穿着一身被树枝荆棘刮破了的戎衣,腰间配着一把短剑,皮质的剑鞘磨损的厉害。当时全军上下都因为这破烂的山道而狼狈至极,就连孟达这等豪强子弟在山道上走了几天后都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而赵云却不同,同样是衣衫破烂,他却穿出了一种简单利落的感觉,就像是个四处寻访明主却屡屡碰壁、但眼中仍留有希望的剑客。
这个剑客坐在稍微一动就会吱呀怪叫的栈道上,双腿悬空乱摆,两眼聚精会神的盯看着傥骆道上的每一次日出。像是在憧憬着什么人生大事、又像是在回忆着什么过往时光,这个放空的状态一直持续到辅兵们开始吆喝着早饭做好,他才站起来拍拍屁股,毫不留恋的离开。
这个疑惑一直留在太史慈的心里,他几次都想开口去问,却又担心这很冒昧唐突,此时机会正好,他终于找到了话头,开口问道:“你很喜欢看朝阳?”
“倒也不是。”赵云轻声说道:“只是这里的朝阳与我故乡常山郡很像。”
他没有详说,太史慈也不好多问,两者之间沉默稍许,他忽然自顾自的说道:“汉中的朝阳未免气魄不足,我家在青州东莱,曾在海边的山崖上见过一次,那里的朝阳才算是真正的壮阔非凡。你虽是站在山崖之上,俯瞰海天,太阳只有你的一个指头大,但你却无比清楚,你比眼前任何事物都要渺小。”
赵云收回了目光,伸手往女墙上一拍,好笑着说道:“望洋兴叹,你这是把我比作河伯啊。”
看着太史慈这个忠直、义气的青州人瞬时发楞的神态,赵云随即摆了摆手,感慨说道:“不过你这么一说,我倒真想看看海边的日出、到底比山中的要如何宏大。”
“会去的。”太史慈像是想起了什么,目光流露着回忆的神色:“我还会回青州去的,只希望他那时……不会与我战场相见。”
赵云有些莫名的看了太史慈一眼,不知道对方为何会突然发出这样的感慨,他正要说话,却见几个军兵从远处走过来说道:“城北来人了,是咱们留在后头的队伍。”
于是二人顾不得闲话,急忙跑到城北,在城下聚着三四百人,皆狼狈不堪、神色憔悴,他们是昨天徐晃带全军奔袭过程中,被甩在后方的队伍。徐晃当时见他们跟不上,又顾及到法正的身体素质不比受过训练的正规士兵,故而将这批人留在后头一边照看法正,一边收束前面零零散散掉了队、跑不动的散兵。
赵云的视线在人群中扫视了一圈,没有发现法正的身影,故而问道:“法监军何在?”
“法监军昨夜淋了雨,如今昏迷不醒!还请赵司马速速开门,找医者诊治!”城下人群散开稍许,在他们中间有一人正背着一个年轻瘦弱的文士,鬓发凌乱,脸色苍白。
太史慈目力极好,放眼看去,见对方的确是法正,于是冲赵云点了点头,放开了城门。
他们两个亲自跑到城门处把法正接了过来,直接将其带到最近的军帐里,刚传唤了军中医者,得知消息的徐晃与孟达等一干人便心急火燎的赶了过来。
法正作为皇帝身边的亲信,此次南征,若有任何闪失,那是谁都承担不起的。更何况对方还是这支军队的监军谒者,要与徐晃一起参议军谋,如今他们已经打下了成固,完成了既定目标,接下来该怎么走,徐晃心里虽然有了个计划,但还是要得到法正首肯的。
徐晃径直走到法正的榻前,紧紧抿着嘴唇,眉头紧皱的样子,立时环顾四周,这才发现站在旁边的赵云等人:“怎么回事?”他表情严肃,厉声问道:“我不是让人带法监军在后方缓行了么?为何还是淋了雨!”
负责留后保护法正的都伯突然跪了下来,战战兢兢的说道:“是监军自己下的军令,他说将军你作为一军主将都要亲当矢石,何况是他?而且这一路走来,也没遇见可供遮雨的民居、驿亭……”
“自己下去领军法!”徐晃不想再听,断喝道。
那都伯如蒙大赦,连忙跑了出去。
见到好友憔悴成这个样子,孟达心急如焚,连忙拉过医者的手问道:“孝直现在如何了?有无大碍?”
“监军从山谷中一路奔波下来,身子本就劳损,如今淋了些雨,受了寒气,故而内外催发。”那医者的手被孟达无意识的攥得生疼,又不好挣开,只好强忍着,表情有些扭曲的说道:“好在监军年纪轻,扛得住,一会给他灌下一碗汤药,发汗之后,兴许就没事了。”
“将军……”躺在病榻上的法正醒了过来,声音微弱的说道。
徐晃与孟达等人立即凑到榻前,关切的看着法正,徐晃开口说道:“孝直,成固已下,几日内再无他事,你好生修养着,待病好了,我等再议兵法。”
“不。”法正有些头痛,在枕上幅度极微的摇了摇头,说道:“将军的想法我明白,如今……既已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