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先生不在,沈新宝大权独揽,那份策划书中的计划便得以贯彻落实。
抵押大厦还贷,安排鸡蛋拉回仓库,这些没什么好说的。
真正妙的是化解舆论危机。
12月25日,《明报》发文。
这篇文章,回顾了整个金镛买鸡蛋事件。
简单概括是,先生今年事情多,财务紧张,看到鸡蛋期货上市,就想投机搞点钱。
结果钱没搞到,反而把自己搭了进去。
先生只出200万炒期货,现在不得不花四千多万,买了三亿斤鸡蛋。
偷鸡不成蚀把米,先生为了平这笔账,连明报大厦都抵押了出去。
现在先生知道错了,用半生积蓄买了个教训,希望全港市民都能引以为戒,投资有风险,千万要谨慎。
关于鸡蛋怎么办,先生已经决定要赠送一部分,捐助一部分,剩下一部分能销售的销售,实在卖不掉的,只好留给明报员工自己吃掉……
《明报》负责把事情交代一遍,《财经新闻》跟着入场,来为不熟悉期货规则的民众做专业解读。
主要阐述为什么先生只用200万,居然一不小买到这么多鸡蛋。
这还不算,《明报周刊》也用欢乐视角来洗一波。
重点展示先生是如何被王世俞忽悠,又如何满怀赚钱的欣喜,最后得知自己成功买到鸡蛋,吐血当场的故事。
相对严肃的《明报月刊》,也在这一日发表了一则“喜讯”。
由于先生赔钱赔的太惨,已经决定重新出山,再战江湖!
这就是报纸类型覆盖广的好处了。
明报系的报纸一出,瞬间将舆论扳回一城!
广大市民这才了解,哦,原来先生只是蠢,不是坏啊!
为何感觉先生萌萌哒?
不少人还对先生报以同情,觉得虽然这波操作蠢到家了,半生积蓄化为乌有,着实有点可怜啊。
加上今年先生离婚丧子,现在又赔光了钱,真是流年不利,倒霉透顶。
相比普通民众,书迷们则真的欣喜若狂!
自从72年先生宣布封笔以来,一直在修订老书,烂熟于胸的情节改来改去,哪有创作一個新故事来的爽?
无论外界舆论如何,在明报内部,先生“蠢”这个人设立的很稳。
明报的员工,此时恍然大悟。
哦,原来这么多年,沈生是如此不容易啊。
拉扯这么个拖后腿的作家,居然能把事业做的如此大,沈生真商业奇才也!
就拿这次事件来说吧,金镛弄了这么个烂摊子,多难处理?
能在明报工作的,文化底蕴都不错,这一出,颇似《三国演义》中“孔明安居平五路”。
当年刘备伐吴失败,白帝城托孤后,辽西羌兵、南蛮孟获、东吴孙权、上庸孟达、北魏曹真,合计五路大军来犯。
孔明安之若素,谈笑间就将种种危机化解。
沈先生应对这次危机,同样是挥挥袖便挽回声誉!
二者何其相似?
反观先生简直蠢哭了!
等先生回来,最好还是安心写书吧,千万可别插手经营……
只不过,受到大家如此赞誉的沈先生,在夜深人静,想起那个英俊的年轻人如沐春风的笑容时,会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感叹对方好毒的计,好狠的心!
李清源化解危机的办法就是打悲情牌,很显然,这招已经奏效。
问题是,他给沈新宝和金镛之间,划了一道无法愈合的裂痕。
一个企业谁说了算,从来不是单纯看持股比例的,更大的因素,其实在于人与人的共识!
当明报集团所有员工都认为,听沈新宝的比听金镛的对集团有利,那么二者的权利结构就不再平衡。
最重要的是,这个毒饵,是沈新宝心甘情愿咬的。
未经金镛同意,就公布了他的新书计划,等同于一次逼宫行为。
由于已经在《月刊》中做出承诺,金镛能放全港乃至整个华人世界的鸽子吗?
他只要动笔,沈新宝就赢了!
看,连查先生都要听沈先生吩咐,底下的人该如何选择不言而喻了吧?
当然,李清源之所以又出损招,肯定不单纯为了恶心金镛,他最大目的还是利己,因为明日,他自己的报社便会宣布创刊!
“你为什么非逼着金镛写书?”
兆发十二楼,李清源的办公室,萧亦甩了甩酸涩的手,把稿子递给去的同时,问出了这个困惑。
“所谓‘南金北萧’,他不写书,你怎么和他较量啊?”
萧亦叹了口气:“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论长篇功力,我和查先生还是有差距的。”
沙发上坐着的吴志标道:“萧兄,你太过谦了,老查也不过是多改了几遍稿,你之前写书,老是左右不了作品的结局,报社一有人事变动,便匆匆结尾,现在你自己做老板,金古之辈不过草芥!”
“是这样吗?”
萧亦也嗨了,奉承话谁不喜欢听啊,何况他本就自视甚高,打心眼也的确没服气!
写小说的人有个通病,写之前都认为自己能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