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虽然稳如泰山,然而许都的曹丕却是内心烦忧。
曹操远征,曹丕原本是以魏王世子的身份驻守邺城。
又因西曹掾魏讽的劝谏,曹丕遂留相国钟繇留守邺城,亲提虎卫军坐镇许都。
“于禁蠢贼,竟敢背叛父王!”
最初听闻于禁投降的消息,曹丕原本是不信的。
毕竟于禁追随曹操南征北战二十余年,忠义如一,这才受曹操信任授予假节钺的权柄。
自家父王的眼睛有多毒,曹丕是深有体会的,能让曹操看走眼的人不多!
然而。
随着舆论的发酵,曹丕纵然不愿意相信也得接受“于禁投降”的现实。
而紧随而来的荆州刺史胡修投降、南乡太守傅方投降、曹仁战死、满宠战死等等半真半假的消息。
以及梁、郏、陆浑的义民纷纷响应,让曹丕更是忧虑。
“我就不该听魏讽那厮的劝谏来许都!”曹丕忽然后悔了。
若在邺城,那怕这天塌下来了也有曹操顶着;可如今来了许都,就不得不先替曹操顶着了。
劝曹丕来许都,是魏讽故意为之。
原本魏讽是在邺城等待机会,想趁着曹操远征在邺城搞事。
直到宋忠的弟子潘濬来到邺城,魏讽这才改变了原有的计划,不仅劝曹丕去许都,还向曹丕举荐了潘濬。
有宋忠等荆州名仕作保,又有魏讽的引荐。
曹丕虽然对潘濬没有多少信任,但依旧以潘濬为文学留在身边听用。
一面考察潘濬的才学,一面考察潘濬的忠心。
在用人上,曹丕是继承了曹操的奸诈的,明面上会“唯才是举,礼贤下士”,暗地里“宁我负人,人勿负我。”
扫了一眼身侧沉思的潘濬,曹丕眯眼问道:“潘文学是荆州人,又曾是荆州治中,想必对关羽多有了解。”
“潘文学以为,这外界的流言,是否可信?”
在询问的时候,曹丕也在暗中观察潘濬的表情反应,借此来判断潘濬是否是来作内应的。
潘濬的表情很自然,沉吟片刻道:“世子,我以为,这外界的流言有真有假。”
“于禁、胡修、傅方等人投降,或许是真;但樊城失守的消息未必是真。”
“樊城若破,关羽应该首拿襄阳,而非进兵许都;故意虚张声势,反而暴露了关羽的心虚。”
“我以为,定然是关羽拿不下樊城又侥幸胜了于禁,想趁机夸大战果来引起许都公卿士民的恐慌。”
“倘若许都有人对世子心怀不轨,就会如梁、郏、陆浑等叛民一般响应关羽。”
“许都若乱,魏王就无法再抽身兼顾樊城,关羽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强攻樊城。”
“世子切莫中了关羽的诡计!”
曹丕微凛,看向潘濬的眼神也多了几分惊讶:“听魏讽说,潘文学在荆州跟关羽不和?”
潘濬点头:“确有此事,但那只是公务上的不和;私下里我对关羽的才能亦是钦佩的。”
曹丕不吝赞赏:“公私分明,潘文学的器量倒是高雅。”
潘濬不卑不亢:“昔日我为荆州治中,自然会因为荆州的公务而跟关羽据理力争,故而外界皆以为我跟关羽不和。”
“如今我遭小人陷害,往邺城依附恩师,又幸得世子赏识,自然会为了国家的公务而向世子据理而言。”
曹丕嗤道:“刘备任人唯亲,又岂能比得上父王唯才是举。”
“潘文学放心,待父王归来,我必向父王举荐潘文学,绝不会让任何一个有才的人受了委屈!”
潘濬虽然心中鄙夷,但表面却是极为恭敬:“能得世子举荐,是我的荣幸。”
曹丕语气貌似诚恳:“潘文学既然能识破关羽的诡计,可有解樊城之危的良策?”
潘濬暗喜,正色而道:“昔日苏秦合纵六国、佩戴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而秦相张仪却仅以游说之术,就破了六国合纵之约;并非游说之术强于合纵之约,而在于六国虽有盟约却是各怀鬼胎。”
“如今魏王势强如强秦,而刘备和孙权势弱如六国,故而有刘备和孙权结盟共抗魏王。”
“昔日吕蒙暗夺三郡,刘备怒而提兵公安,刘备和孙权本欲在荆州决出胜负,却因魏王伐汉中而再次盟约。”
“然而,不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不愿意承认这次盟约,彼此都认为这次盟约吃了亏。”
“故而,关羽北伐襄樊时,依旧留了重兵在南郡提防吕蒙;而吕蒙表面结好关羽,却又在陆口集结重兵,对荆州虎视觊觎。”
“由此可见,刘备和孙权的结盟,只是外强中干,危如累卵。”
“如今关羽大胜得志,我料孙权心中必定不会乐意。”
“世子若能遣人游说孙权,陈述利害,再向孙权许以江南之地,孙权必会再起异心。”
“孙权若起异心,必会抽调淮南防线的兵力,而世子也可趁机调淮南诸将阻拦关羽。”
“如此施计,世子不仅能解樊城之危,又能破孙刘联盟。”
“魏王若知晓世子立此大功,必然大悦!”
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