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歌>其他类型>签到诸天从笑傲江湖开始> 第二十五章 笑傲终结 回归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五章 笑傲终结 回归(1 / 3)

第二十五章

穿越者干的事情,就是影响一些历史进程,这个沈飞准备的也不多,或许下次可能准备充分一些。到目前为止,沈飞也就是抗倭战争跟着刷了点战果,改变了一些小事,外加用马甲发表了一些议论,现在还没有发挥出实质性的作用。

不过沈飞回到杭州梅庄后不久,倒是传出一件事的风声来了,就是明朝重启了海运。

在明初时朱元璋时期,就是通过海运向北方提供粮食和其他军需物资。永乐初期还是继续海运,疏浚大运河完工。虽然也有人提出河海并行,每年搞两次海运,可是没有实行,停止了海运。

后来明代中期思想家、海南出身的内阁首辅丘浚在给皇帝上课的经筵教材《大学衍义补》里又倡导海运,分析海运的成本比陆运省七八成,比河运省四成。还引用元代史料论证海运损失没有河运大。不过被御史攻击他计算的损失只算货物,没有计算人,这种攻击角度一直沿续了下来,嘉靖年前参加治理黄河的万恭,甚至包括满清毁书“倡优畜之”纪晓岚都老调重谈过,不过万历初曾经治黄河自负指责过丘浚主张海运的万恭因为以前治理的黄河从新决口被弹劾免了官,黄河多次改道运河不断於塞,运输能力大减,海运又一次重启。

当时还是山东布政史的王宗沐上疏提议河海并行,被任命为漕运总督,他一上任就联络了梁梦龙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员,四处凑了1.7万两银子的经费,建造海船,组织了一次海运,从三月十八日出发,雇佣300多艘船,运输三省漕粮总计12万石,五月底安全到达天津。全程3300多里,无论运输路程还是规模都超过了以往,恢复了明代中断160多年的海运,并且在同年八月王宗沐和梁梦龙受到了升赏。

不过到了十月份又有言官出来当搅屎棍了,南京户科给事中张奂又以“风闻言事”上疏“人言啧啧”,说有八艘船,3200石粮食在途中遇风漂没,王宗沐事先预料到可能会有损失,就调了三万两库银买粮食补上了。最后直接提出要求海运十二万石就可以了,不必增加了。这个指控主要是有两条,一是指运输途中有损失,二是王沐宗在出了损失以后调库银买粮补上假称没有损失,等于对王宗沐的诚信提出了质疑。

王宗沐赶紧上疏自辨,说假如自己不诚信,为切身利益计较,只要遵循旧河运规矩就行了,何必实行海运。何况海运的人船是三个省募集的。途中经几个月之久,经过三个省的道路。不可能瞒住的人有各省巡抚巡按十几个人,沿海护送守备官员一百多人,官军水手三千多人,真有漂没的事情消息早就传出来了,不会等到今天。说调用三万两银子买粮补上,调库银肯定会有记录。招募的人手肯定也有籍贯地址,都有记录可查。请求户部联合其他相关部分派专门的巡按御史来核查。

其实张奂的指控除了王宗沐自辨的这些,最大的一条漏洞时买3200石粮食只需要2000多两银子,根本就用不着30000两银子。

结果户部没有派人来核查,却相信了张奂捏造的鬼话“至言漂没粮石发银买补,臣等不意宗沐之明达,弄巧为拙至此。但事出风闻,难以深求,而首事勇敢之臣可以情恕,以观后效”,海运一年十二万石就为止了。

甚至就连张居正都相信了张奂捏造的事情,还专门写信给张奂解释“王君锐意任事,颇有好功之病。海运初开,小有损失,无害大计,何必讳言处补乎。然其才足依,未可深责也”。这意思是相信途中有所漂没损失,但是认为事后买粮补上没有必要,对这一点表示怀疑。即使真有损失,八艘船损失占使用300多条船占一个零头,3200石粮食也只占12万石的不到3%,也确实只能说是“小有损失”。

第二年同样又组织300多条船进行了第二次试行海运,本来打算有上一年一样在经过考察的安全期三月二十日出海,结果因为新建船油灰还没有融,不能下海,错过了最佳安全期,到四月初八才启航,有七艘粮船被冲坏,再次引起了科道言官上疏对海运的指责。就这样试了两次的海运又停罢,王宗沐留下了一本《海运详考》作为希望以后重启海运和资料,可是除了在松锦战役时向辽东海运了一次军粮,明代就再也没有进行过海运了。

要这次海运不被搅屎棍搅黄也简单,只要戳穿张奂捏造出来的鬼话就够了。沈飞就在等待时期,等到了十月份,张奂造谣弹劾王宗沐的消息传出来了以后,已经成了“名嘴”的马甲“南狂生”再次出手,用讥讽的语气说不知道张奂是听了哪里来的“人言啧啧”,虽然说言官可以“风闻言事”,但是也需要经过起码的真伪鉴别,一些过于荒谬的说法不加查证直接拿来上疏,不仅会闹笑话,还会耽误时间。凑齐建造海船,组织海运的17000两银子都需要大费周章,又怎么可能轻易调出30000两银子来买粮食,更何况买3200石粮食只需要2000多两白银就够了,怎么可能需要花30000两白银买?这么大漏洞的“人言啧啧”都没有察觉,难道连基本的市场米价都不清楚吗?并且还提醒,海运想要减少损失,安全期很重要。必须在经过考察的天气最好,风浪不大的那段时间进行。要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