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泽知道地址,大家也不用打听,很快就找到慈济院所在的小巷子。
东富西贵,南贫北贱。
慈济院就坐落在涿州西北方向,已经靠近城门的一处二进宅子里。
这座宅子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当初秦家建立大兴朝,战乱之后许多失孤儿童无所生存。
先皇就在全国几处大的州府划了无主收归朝廷的建筑,作为慈济院,收养那些孩子们。
经费一部分是朝廷下拨,一部分就是民间捐款了。
绵绵出生之前,陆家和唐家每年都有捐款,但也仅仅只是捐款而已。
经历了能听到绵绵心声的事情后,陆娇和家人商量,不仅加大了对慈济院的捐赠,还时常关注这些孩子们的未来。
唐陆两家的店铺、侍卫就有好些是从慈济院走出来的孩童。
这些人有做小二,有做账房,还有的经过培训做了侍卫。最不济的也能去庄子上做个佃户,种田为生。
冬日天黑的早,他们去的时候,慈济院正在吃晚饭,院子里满是灯火气息。
听到来人是京城唐家的,管事嬷嬷非常开心的迎了上来。
“公子!小姐!”
“嬷嬷不必客气,我们外出办事经过此处就来看看!”他们当然没有空着手,身后的侍卫拖着两板车粮食,手上还拿着在集市上买来的糕点糖果。
陆景不动声色地看着孩子们的吃食。
稀饭,粗粮窝窝头,青菜。
伙食不算好,但比起许多农家都已经算是不错的。
孩子们衣着整洁,几个大点的孩子照顾着小的。脸上都是舒心的笑容。
看来,这家慈济院的确不错。
“听说今年会有几个京城参加春闱的学子,他们进京了吗?”
能参加春闱,那都是有举人功名的了。
在大兴朝,举人其实都是能做官的了。
不过,他们的晋升渠道很窄,能做的也只是中下级官吏,如教谕、县丞、主簿等。
这些不仅需要渠道,还需要有背景才行。
这也是一些只能勉强考上举人功名的学子对进士放弃之后的选择。
慈济院的举子想要参见春闱,那就是有一定把握才行。
“他们这段时间找了个抄书的活计凑盘缠,要等手头上的活计完成之后才能出发。”
反正离得不远,晚点走还能省点在京城的花销。
陆景瞬间就明白他们的打算。
但是也该出发了,再晚说不定就会错过考试时间了!
毕竟靠双脚赶路最快也需要四五天!
“你能带我们去看看吗?”
对上进且知道合理安排时间的孩子,多了一份爱才之心。
“没问题,他们就住在院子后面的小房子里!”管事嬷嬷很爽快的同意了。
几个举子住在二进院子的后面一处小房子里。
这本来应该是原主人给下人居住的地方。
据嬷嬷介绍,涿州这处慈济院一共住了一百多个孩子,最大的二十四岁,就是今年参加春闱的学子中的一个,最小的才两岁。其中女孩子占多数,有八十多个,最大的今年十三。
“这些孩子超过十三岁就会出去找事做,大部分就是去大户人家做丫鬟下人,有的识字的就去做小二,好些从这里出去的姑娘小子还时不时帮补一下,男孩子也是,这几个举子是特殊情况,他们也是从十三岁就出去抄书赚钱的。”
“另外还有几个读书的好苗子秋闱的时候考过了秀才,现在也在县学帮忙。”
慈济院不养懒人,也养不起懒人。
读书好的相对来说享受的资源会多一点,但还是要靠自己赚学费。
大些的孩子出去做工,是要上交一部分收入的,不然光靠朝廷和捐款,孩子们的日子不会过得这么平静。
要知道,好些人家不出去做工的时候,都是稀饭,窝窝头都吃不起的。
“这样就很好了。”陆景不是没见过贫苦百姓的日子怎么过的,心中真是这么觉得的。
他们进去的时候,屋子里有三个举子正在认真的抄书。
“沈枫,刘希,祝贺,你们先停一停,京城来的陆大人看你们了。”管事嬷嬷敲门后对屋子里的人说。
他们从聚精会神中抬起头来。
看到门口站着一个气质威严的老者,还有几个衣着精美的孩童。
“陆大人?”其中年纪最大的沈枫带头对陆景见礼后问道:“大人找我们有什么事吗?”
最近,很多从京城等地来的权贵想要投资他们,都被拒绝了。
现在由不得他们不多想。
管事嬷嬷把陆景等人带来之后就离开了,前院还有那么多孩子,她要盯着才行。
“没事,就是听说顺便过来看看,你们打算什么时候进京?”陆景没在意他们的态度。
“若无意外,我们明天就能把最后一点书抄完,后日就可启程。”虽然心有疑惑,沈枫还是如实回答了。
“你们进京后,可以去京城的慈济院借住,我娘亲已经安排好了。”绵绵仰着小脑袋,天真地说。
她看出这些人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