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侄说的是有道理,可咱们投明,兴朗那边肯接纳咱们吗?”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个道理,胡国柱不可能不懂。
可是当年明朝永历皇帝就是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在五华山的,而兴朗朝廷,除了土司那氏,朝臣基本上是李定国的残部,现在吴周势穷,胡国柱可不认为兴朗那边会忘记这段国仇家恨。
“胡叔,小侄听说如今的兴朗皇帝朱进瑜颇为贤明,在安抚那氏的同时,又重用王兴安、罗成旭等人为辅臣,此二人皆是汉人,自然懂的唇亡齿寒的道理……。”
穿越者对历史走向的熟悉,就是最好的金手指,作为一个通晓明末历史的键盘侠,他对兴朗政权还是颇为了解的。
在原来的历史上,朱进瑜就是依靠收编的三千多周军,成功地架空了掌握朝政的那庆,并拓地数百里,将整个澜沧纳入了统治范围。
“退守永昌是咱们的既定战略,至于兴朗接不接受咱们,这是后话,本帅以为桑格不可能就此甘心,一旦其汇合了希福部,必然会起兵来攻,故我军当尽快撤离,否则清军一旦兵临城下,我军就是想走,都走不脱了,高知府你立即去发动百姓,让他们打点行装,明天一早,我们就出发。”
马宝抬手制止了胡国柱和马仲英的争执,又转头看向前来汇报战况的胡大升,开口道:“胡参军你立即携带毕力克图和伊巴罕的首级去澜沧洽谈招抚事宜。”
“那就依马帅!”
在吴周政权内部,马宝还是颇有威信的,他定了调子,胡国柱不敢反驳,他也知道马宝是周军心目中军魂,自马宝出现在姚安,他已经丧失了军队的管理权。
“喏,属下这就去办。”
恩主都奉了军令,胡大升自然不敢多言,领了马宝军令就匆匆出了大堂。
高雪君也欣然领命,他可不是正儿八经科举入仕,而是吴三桂任命的土知府,乃是吴三桂私人,和吴家休戚相关,他知道自己和自己的家族若不退走永昌,一旦清军入城,第一个倒霉的就是他。
铛铛铛...”
事态紧急,很快姚安城东门前,有急促的铜锣声响起,周围的百姓顺着锣声纷纷望去,发现在是府衙的几个书办领着十来个衙差正在那张贴告示。
衙差们在张贴榜文,书办们则在举着铁皮喇叭扯着嗓子喊“宝国公将令,百姓们速来看!”
周左的百姓被铜锣声和书办的喊声吸引过来,只一小会,就将姚安东门挤了个水泄不通,前面的人都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却不知道榜文上说的是什么,原因就是没有人识字。
后面的百姓更加好奇,一个个尽力垫起脚尖,拼命地伸长脖子朝前方看去,想要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都别吵,都别吵,宝国公有将令,凡城中原周军家小,当立即回家打点行装,准备随军前往永昌府,至于地方上的百姓,你们愿意随军,就随军,若不愿意,宝国公也不勉强。”
说话的书办名叫王德贵,今年已经五十多了,本是前明永历朝的举人,可惜他考上功名没几年,清军就杀到了云南。
为了躲避战火,他是举家迁到了姚州,寒窗苦读了二十年,一朝化为乌有,为了生计,只得投身高雪君的幕府,当了个书办。
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本着能帮就帮的原则,王德贵就是将布告的大体意思当众说了出来。
“去永昌,马元帅不是打赢了鞑子吗?咱们为啥去那个鸟不生蛋的地方。”
“就是,就是……今天早上那一仗,宝国公大发神威,打的桑格狼狈而逃,咱们为什么要走。”
人离乡贱,再加上桑格兵临姚安后,胡国柱为了稳定民心,一直在在城中宣传,大周军在云南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马宝和夏国相兵分两路直扑昆明,大周很快就对入滇清军展开全面反击。
但谎言虽然能蒙蔽一时,终究不能蒙蔽一世,随着城下清军驻扎时间慢慢变长,城内已经有了怀疑的声音。
胡国柱万般无奈之下,甚至准备调兵弹压,今天一早的破营之战彻底打消了百姓的怀疑,面对巨大的胜利,百姓们欢欣鼓舞,所以人都在庆幸,庆幸他们不用再面对以凶残闻名的清军。
可谁也没想到宝国公入城的第一道军令,就是让大伙离开家乡去永昌,在场的百姓顿时鼓噪起来。
“大家静一静,静一静,听老朽一言。”
这个时代五十岁已经算的了高寿了,王德贵自然当得起老朽这两个字。
随着百姓们的噪动慢慢停了下来,王德贵清了清嗓子,又继续开口说道:“实话告诉你们,昆明已经被清军包围,宝国公也是在楚雄战败,才投姚州来的,今天不过是打了桑格一个措手不及,清军主力说不定过两日,就龟兵临城下,到时候,大家可真就走不脱了。”
既然已经瞒不住了,王德贵索性敞开来将云南的真实情况,一股脑地说了出来,遭遇过清军屠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