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路军司令部的礼堂内,围坐着八路军团级以上将领,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总司令身上,等待着这场重要会议的开启。
总司令站起身来,目光坚定而沉着,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同志们,今天我们相聚在此,是为了商讨关乎我们八路军未来战略走向的重大决策。当前,太原失守,忻口会战和太原会战已经结束,抗日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根据上层决策我们要分兵敌后战场,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对抗日寇的关键战略。”
众人神情专注,认真聆听着总司令的讲话。 一位师长微微皱眉,说道:“总司令,分兵敌后战场,意味着我们要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物资补给、情报获取等方面都将面临巨大压力。”
另一位师长接着说:“但这也是打破敌人封锁,扩大我们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只要能充分发动群众,我们就有了坚实的后盾。”
团旅长们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对分兵的具体部署提出疑问,有的则对根据地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讨论愈发激烈,
这时总司令抬手示意大家安静,说道:“同志们的担忧和想法都有道理,但我们必须要有勇气和决心去执行这个战略。我们要深入敌后,与群众紧密结合,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陈旅长带着 386旅出发了,肩负着建立晋东革命根据地的重任,踏上了这片陌生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太原东北方向的五台县。
771 团向着五台西南的建安村进发,772 团朝着五台北部的蒋芳村挺进,而独立团则在程林宇团长的带领下,直奔五台东南的陈家村。三个团呈三角形状分布,彼此互为犄角,宛如三把锋利的尖刀,准备在这片土地上撕开敌人的防线,播下革命的火种。
旅部设在了耿镇,陈旅长站在简陋的指挥所里,凝视着地图,心中谋划着未来的战略布局。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
程林宇带着独立团抵达陈家村后,一刻也没有停歇。陈家村地处深山之中,四周峰峦叠嶂,丛林密布,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感觉。
踏入陈家村,便能看到村口那棵古老的大槐树,枝繁叶茂,粗壮的树干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村里的房屋大多是用石头和土坯砌成,显得古朴而简陋。屋顶的茅草在风雨的侵蚀下已显得破旧不堪。
此时,村民们正好奇又略带警惕地打量着这些突然到来的军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背有些驼,手里拿着烟杆,眯着眼睛,目光在战士们身上扫过,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疑惑和担忧。几个孩子躲在大人身后,探出小脑袋,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和胆怯。他们身上的衣服打着补丁,小脸也脏兮兮的。
一位穿着补丁衣服的中年妇女,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脸上写满了生活的沧桑。她眉头紧皱,低声对身边的人说:“也不知道这些当兵的是来干啥的,别又给咱村带来麻烦。”话语中既有对未知的恐惧,也有对平静生活被打破的不安。 一个年轻的后生,身材健壮,本该是充满活力的年纪,但眼神中却透着迷茫和不安。他紧握着拳头,似乎在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虑。 还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孩子在她怀里哇哇大哭,她轻轻摇晃着,嘴里哼着不知名的歌谣,试图安抚孩子。她的目光中满是疲惫和无奈。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坐在自家门口的石凳上,目光呆滞地望着远方,仿佛在回忆着曾经平静美好的时光。 整个村子弥漫着一种压抑和不安的气氛,村民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饱受着生活的磨难,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恐惧。
张政委站在村子中央的空地上,面前围了一群村民。他声音洪亮地说道:“乡亲们,咱们八路军是抗日的队伍,是来保护大家,把日本鬼子赶出咱们的家园的!”
然而,村民们的脸上却满是怀疑和不信任。一位老者摇摇头,说:“说得好听,之前也来过不少队伍,可我们的日子还是照样苦。”
一个中年男子也跟着附和:“谁知道你们能待多久,别是来了又走,留下我们遭鬼子报复。”
张政委并没有因为村民们的质疑而生气,他耐心地解释:“乡亲们,咱们八路军和其他队伍不一样。我们一路打鬼子过来,从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我们是真心要让大家过上安稳日子。”
这时,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小声嘀咕:“说得容易,真有那么好,为啥现在鬼子还这么猖狂?”
张政委看着大家,神情坚定地说:“抗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咱们军民一心,就一定能把鬼子赶走。大家想想,难道咱们要一直这样担惊受怕地过日子吗?”
村民们沉默不语,但眼神中的怀疑依旧没有消散。张政委知道,要赢得他们的信任,还需要更多的实际行动。
往后的几天里张政委通过与村民们的交流和暗中调查,逐渐打听到了一个令人愤怒的情况。原来,陈家村的村长刘富贵竟是个地主,村里大半的土地都在他的名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