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县,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其军事地位重要,历史上是塞上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它南控阳方——宁武关隘,北固洪涛山要塞,西靠管岑山脉为屏,东连广阔的大同盆地。
在抗日战争中,朔县经历了惨痛的“九二八朔县惨案”。1937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四),侵华日军攻破朔县城,进行了长达三日的屠城。这段历史是极其惨痛的,朔县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九二八朔县惨案”也成为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血案之一,它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
在第二纵队向大同煤矿发起进攻的同一时刻,战火也在朔县迅猛地熊熊燃起。
朔县古城建于元末明初,城墙周长八里,有四座城门,分别是东门“文德”、南门“承恩”、西门“武定”和北门“镇塞”。
日军在放弃了部分驻军人数稀少的据点和县城之后,将目光聚焦在了朔县。他们妄图在此处构建起坚不可摧的防线,于是在朔县城墙防御的基础上又在城内外大肆修建防御工事。
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城墙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一个个火力点。这些火力点分布密集,相互交错,形成了严密的火力网,仿佛一张张狰狞的血盆大口。
城外,一座座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碉堡矗立着,坚固无比。碉堡的射击孔阴森寒冷,透出令人胆寒的杀意。
而在碉堡之间,是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战壕和交通壕。这些战壕和交通壕蜿蜒曲折,宛如一条条潜伏在大地上的巨蟒。
为了尽快完成这些工事,丧心病狂的日军强征了朔县周围的老百姓。那些无辜的百姓,在日军的刺刀和皮鞭下,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来到这充满苦难和危险的地方。
日军士兵面目狰狞,挥舞着手中的武器,恶狠狠地逼迫着老百姓们干活。老弱病残也未能幸免,稍有迟缓便会遭到毒打。百姓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饥饿、疲惫和恐惧笼罩着他们。
“快点干!不许偷懒!”日军军官声嘶力竭地吼叫着。
许多老百姓身体虚弱,不堪重负,倒在地上。然而,日军却毫无怜悯之心,直接将他们拖走,生死未卜。
在这片悲惨的景象中,朔县的大地在哭泣,百姓们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愤和痛苦。
第一纵队司令刘凯旋在仔细研究并总结了侦察部队送来的关于朔县的详尽情报后,目光坚毅地紧盯着作战地图,没有丝毫的犹豫,果断且坚决地下达命令:“苏振国,此次攻打朔县的重任交予你,由你负责指挥一旅和二旅十四团,还有二旅重炮十三营,务必全力出击,一举拿下朔县!
据可靠情报,朔县守军的主力乃是第26师团的独立第13联队,另外还掺杂着一些从应县、平鲁、山阴抽调出来的守备队,总计约5100人左右。
除此之外,还有伪晋北自治政府的军队约3300余人,这些人主要由当地的武装力量、警察,以及被收编的其他伪军构成。他们的战斗力极其薄弱,武器装备也十分低劣,与我们英勇善战的部队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但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以雷霆之势攻克朔县,让敌人知道我们的厉害!”
吴志强,你率领二旅三团 十三团在朔县城南窑子头一带修筑防御工事,做好阻击南面增援之敌的充分准备!”
“是!保证出色完成任务!”苏振国和吴志强齐声有力地回应。
苏振国接收命令后带着警卫员悄然靠近朔县。他趴在草丛中,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城墙上的情况。
只见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火力点,黑洞洞的枪口阴森地指向城外。城墙外,一座座碉堡矗立,混凝土的外壁显得坚固无比。
环绕碉堡的是纵横交错的交通壕,壕沟里隐约可见敌人的身影在穿梭。他表情严肃,目光专注,心中默默估算着敌人的防御力量,思考着进攻的策略,准备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制定最佳方案。
回到临时指挥部后苏振国旋即迅速集结部队,有条不紊地进行作战部署:“同志们,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拿下朔县,根据我的观察日军主要工事和守备力量都在城北!我的想法是我们就从城北发起主攻,城北日军的工事和碉堡的守军恐怕得有1500人以上。日军的碉堡和城墙上的火力点是抵挡不住我们122 152毫米重炮的轰击的。利用我们强大的炮兵和坦克部队摧毁日军的工事后再进攻城内,尽量把日军消灭在城外。打巷战可是最不划算的。
我命令:重炮团的152 榴弹炮营、122 榴弹炮营和第十三重炮营在城北建立炮兵阵地。步兵第一团 第十二团 坦克团的第一第二营在城北建立出发阵地准备进攻朔县。
第二团在城西,第十四团在城东建立攻击阵地。分别从城东和城西发起佯攻。
很快重炮团的官兵们在指挥官的指挥下,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他们先勘察地形,选择视野开阔且便于隐蔽的位置。
牵引车拖拽着重炮缓缓驶入预定地点,火炮被小心翼翼地卸下。 炮兵们迅速展开作业,测量角度,调整炮位。弹药被一箱箱地搬运过来,整齐地码放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