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留翰林院为修撰之事,暂告一段落。
没人再提把朱浩调出去,杨廷和父子暂时也不会再对他委以重用,这对朱浩来说,反而显得很轻松,不用再理会那么多腌臜事。
这几天唐寅也不在京城,开矿什么的全都在顺利进展,朱浩也不用每天都批阅奏疏,但每过两三天还是会有一些相对重要的奏疏送到他这里,非要由他来批复,尤其是朱四自己搞不定的事。
「……朱先生,这几天陛下勤勉,每日都批阅奏本到深夜,多数都能应付自如,但还是有一些……需要您相助。」
张佐这天出宫来,显得有些为难。
嘴上把朱四形容成明君圣主一般,但朱浩知道,朱四平时所谓的忙碌到深夜,不可能全都在看奏疏题本,有些时候也会玩耍。
不过像朱四这样刚登基,就体现出如此用心治国的皇帝,也算难得了。
毕竟大明王朝历代皇帝中除了太祖、成祖以及崇祯外,多以懒惰著称,再加上大明不设丞相,很多事务需要皇帝亲自决定,成华、弘治和正德等朝内阁成员,更多是起到秘书和顾问的作用,只有眼下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做到了事实上宰相的职位,对新皇形成极大的钳制。
「一共十二份。」
张佐将厚厚一叠卷宗送到朱浩面前。
分题本和奏本,列在两边。
有些在外人看起来很简单的事,但涉及朝中政治权利斗争,尤其是吏部所奏人员迁选调度等,在朱四看来都应当跟杨廷和好好博弈一番,虽然只有区区十二份,但正常批阅起来,可能也需一两个时辰。
张佐恭敬地把东西放下,起身到了隔壁,不打搅朱浩翻阅。
……
……
第一份便涉及朝廷礼仪之争。
大臣联名上奏,一是确定张太后「昭圣慈寿皇太后」的封号,请求在武宗妻子夏皇后名号,上「庄肃」尊号。
「昭圣慈寿皇太后」是张太后的封号,大礼议之争,一直都是嘉靖初年君臣博弈的主战场,对朱四来说,要加封张太后,等于是打他的脸,尤其是自从蒋太后入宫后便一直跟张太后不和。
说白了就是张太后看不起「兴国太后」。
你只是一个小宗的王妃,怎么能跟正统的皇太后相提并论?
就因为你儿子被我过继过来?你要是不乐意,大不了我过继别人家的……反正谁当我儿子谁就能当皇帝。
就是这么得意!
在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下,张太后在皇宫内于一切礼仪、待遇上压制蒋太后,逼得蒋太后没什么脾气。
没事蒋太后还得经常去给张太后这个「皇嫂」请安。
对宫廷礼数来讲,这不算什么,你蒋太后入宫,得到了正宫太后的待遇,体会到皇帝的孝心,这一切都是我赐予的!
你要是不乐意,大可回你的兴国地界,何必留在皇宫找气受?
现在大臣也在帮张太后明礼,而在张太后封号问题上,年初就已有定论,现在不过是正式遣人祭祀,以告天地。
此奏疏其实朱四可以自己来批,但他实在气不过,便丢给朱浩,让朱浩以自己的笔迹批复,等于是眼不见心为静。
朱浩的批复很简单:「……遣定国公徐光祚、武定侯郭勋、惠安伯张伟、祭告天地、宗庙、社稷。」
既定之事,没什么好争,那就祭告呗!
无非是派谁去的问题。
在京勋贵很多,谁去都差不多,给个事情做。
……
……
接下来第二份、第三份奏疏,跟第一份大同小异。
上面是给张太后和夏皇后上尊号,还没有谥号的问题。
在就是蒋太后的封号问题。
邵太妃和蒋太后,一个正式的封号是「寿安皇太后」,一个是「兴国太后」,蒋太后甚至连
「皇」字都不能加。
至于遣官祭告,也都不能越雷池一步,让几个勋贵一并祭祀就行。
……
……
前三份都是跟大礼议相关的事情,涉及到皇宫里四个尊贵的女人。
因为大礼议,在清宁宫火灾后其实就已经有了论调,没出什么意外。
本来朱四知道有人在宫廷放火,想要追究到底,但无论是朱浩还是蒋太后,都劝说朱四不要追究到底,这把火等于是对朱四的一个警告,并非天意,而是别人对他母子的一种恐吓,现在之事烧清宁宫偏殿,下一步可能就是烧正殿。
不能把政敌逼得太紧,而且现在杨廷和当朝,张太后声望也在,好不容易因开矿之事皇帝和张太后关系有所缓和,那就得过且过,等以后你皇位坐得更加稳固后,再来论礼也不迟。
如此情况下,后续的封号、尊号等问题,基本都是顺理成章,朱四不是不能批,是不想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