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棚的事,对闵红莲来说,只有梁新月给讲的一些和他们在省城里的实验地里有专门的一个暖棚。
原理上可能是差不多,但那只用来种一些珍稀的东西的,并不是用来种普通的菜的。
而且这里的条件建大棚的结果,谁也无法预料。
因为这个年代还没有专门生产大棚用的钢架的厂家呢,所以,他们只能就地取材。
第二天,梁新月和肖顺还有闵红莲就又进了山谷,杨大姐他们的任务除了各自带好孩子外,就是把家里的大豆给脱了出来。
所以,一大早的,各家的院子都被贡献出来晒豆子了。
而梁新月和肖顺及闵红莲进了林子里,他们要砍一些树条,长短粗细,都有一些计算的。
好在他们还没开发的那边边的山谷中,有很多的灌木条,原本长得好,现在倒是用上了。
肖顺负责砍,闵红莲帮着把他砍倒的拖出来。
梁新月先帮着砍了一些后,就开始清理一些枝叶和比划着长短。
按需要的长短,把砍来的树条按自己计算过的长度进行归类。
然后算着一个棚要用的数量,捆成了一小捆。这样操作起来就更方便,每一小捆就是一个棚要用到的材料了。
梁新月的本子上计算好了的,昨天晚上她算到半夜,每一块地要多少枝条,要多少膜,都计算着呢。
而且捆出来的小捆上,她都做好了记号,知道了哪一块是要用到什么地方的。
足足准备了两天,才把大部分的枝条准备好,家里杨大姐他们也把所有的豆子都给脱了出来,她们都是上午晒,下午就用特制出来的一种板子来拍打晒得干了的豆夹。
这种干了的豆荚一拍打就会破开,然后大豆就落了出来。拍打后的豆杆还要进行一次人工的清理。
李婶在孩子睡着了后,就来帮着她们清理这种拍打过了的豆杆。
梁新月说过,这次的豆杆不能用做柴烧,等把这些事做完后,晚上大家没事,就用铡刀来把豆杆全都铡碎,然后要撒到地里去的。
说是豆杆是最好的肥地的东西。
杨大姐倒是说道:
“倒是听老一辈的说过,种大豆肥地。就是那种不太好的地,多种几年豆子,那块地就会越种越肥,倒是没听说过这个豆杆也能肥地。”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不能浪费了。山谷下面的地不用,但上面开出来的那些地的泥还有些沙地,还得再给肥几把。接着我们种大棚里,还除了种上四季豆,间插着,还要种大豆。”
梁新月是准备了这几年都要把大豆这个东西种在这地里,一定要把这里面的地都给肥起来。
但杨大姐她们其实还是有些担心的。虽说去年看过梁新月的小小的棚子里能种出一些菜来,大雪天的也长得不错。
但四季豆这东西,真的是夏季的呀,这冬天山谷里大雪盖着,真的能种出来?
她们有她们的担心,但也知道梁新月现在决定改种菜这些东西,除了是要保证给部队提供吃食,还要卖钱外。
人家梁新月可是有正经工作的,她和闵红莲肖顺可是要把这种大棚种植的经验给写出来的,以后要是成了,那就是可以让大家都这样种的。
杨大姐她们担心是担心,但也知道,怎么种,还是得听梁新月的。
在梁新月他们准备好了大棚的材料后,这边的按大棚设计的宽度要的垅又重新帮了调整了。
他们三个先试做了一个大棚出来。只是因为这种枝条没办法支撑得更高,所以这个棚有些矮。要进里面做事,还得微微的弯着腰。
梁新月试了一下后说道:
“这一个棚算是我们做出来的一个试验的。以后记住,我们先种好了再把棚架子立起来和盖膜,这样里面就好操作一些。”
只是现在又没有灌溉设备,什么都得人工来,所以,梁新月还得注意着要怎么担水进去浇水,想来算去后,还是只能用桶提着水进去。
因为这几个棚都是用来种四季豆和豇豆的,里面就得给四季豆和豇豆搭好架子。
有了架子在里面,本来又不算得高,那就无法担水进去。
梁新月把这个缺点记了下来:
“要是能用水管拉进去浇水就好了。只是这不是平地,不好建这个地下水管。”
不过,今年第一次做大棚,用了大家近二十天的时间,才把该做的棚都给做了出来,里面种的东西也出芽了。
他们第一天做的棚里的四季豆在他们做最后一天大棚时,都出了两片叶子了。
闵红莲这边还找来了一根温度计,一直挂在他们做的第一个棚里,每天来看两三次。
终于开始在外面感觉冷的时候,里面开始觉得温度有恒温的效果了。
说明他们的大棚做成功了。
而接下来,他们除了隔天的出菜给城里外,就是把其他的空地都种出来。还要注意着棚里的情况,下午的时候,还要用一些绳子来把一些留下来的长草都扎成了草垫子。
他们干活的时候就是在挖地,休息的时候就在扎草垫子。
终于把平时留下来的长长的野草都扎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