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歌>历史军事>大唐第一国师> 第四十三章 嫉妒之心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三章 嫉妒之心(1 / 2)

如此说来,山海经其它之言,也当不为虚了。”

“世间当真无奇不有啊,这猩猩与人也差不离多少,称为野人也不为过。”吴县丞也评价道。

许天继续说道:“山海经中很多东西都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年代过于久远古老。

以前古代是用竹简记载,言辞古老简约,流传过程中遗失和颠倒错漏了许多,而且还被后人转译篡改附会,所以才显得很是奇怪,让人无法理解。

若是最原始的山海图能流传下来,想来一看就明了到底是何物,也不用猜来猜去。

还有一种情况是,书里记载的某些动物曾经存在过,但数量太少,至今都已灭绝。

一般来说,体型越大的动物越容易灭绝,要么就躲在深山老林里,不显于人前。”

“许秀才说的极好,道理大约就是如此,你也是博闻强记之人啊,这方面竟然也了解不少。”方县令赞叹道。

“县令过誉了,我只是对道家比较了解,杂书看的比较多,对儒家经典反而不甚精通,正是我需要向各位学习之处。”

“听说许秀才与刺史府有联系?”方县令转而问道。

又来了,许天已有心里准备,官场上的人果然还是对官场上的道道最在意。

“有一点联系,年初元宵日定襄城附近有学人士聚会,我有幸结识了郑掌书记,有心向他学习儒家文章之道,后来蒙他指点推荐,上贡了《百家姓》一文,方有了今日之事。”许天再次解释道。

“哦,郑掌书记为昔年科举状元,也曾参与李刺史平蔡州之功,往后前途远大,至少是大州刺史之才,你能与他结识,也是善事。”

”机缘巧合,实乃我之幸事。”

“说起定襄城这元宵聚会,我年轻时就曾听说过,可是一直无缘参加,如今身有官职俗务,更是多有不便。听说许秀才当日颇展文采,连赋佳句,有几句我也曾多次耳闻,端是极好。”

“多谢县令夸赞,说来,当日也是酒席上气氛高涨,众酒友以诗相迫,终究是不能辜负众人的心意,我只能将这些年好不容易攒下的句子全部道出。

此番过后,往后就难了,恐怕难得再有佳句。”

“哈哈,许秀才言语也有风趣,不过常言道,旧者不去,新者不来,往后定然会有更好之词句。”

“谢县令吉言,真希望如此。”

接下来,几人又聊了一会儿,主要是方县令在问,张崔二人作答解说,吴县丞在其中穿插烘托气氛。

终于,二人看时机差不多了,起身提出告辞的请求,方县令口中勉励几句,然后安排吴县丞送二人出门。

县府门口。

“吴县丞,你公事繁忙,且留步,我二人稍后自会别去。”

“嗯,那我就不远送,贡赏已备好装上车,仆役自会跟随二位送上门。”

门口已停留着一辆牛车,车上装着满满一大车贡赏,主要是一百匹绢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

一匹绢宽接近两尺,摊开来长度超过十米。也就是这一车绢,全部连起来长度超过一千米,全部做成衣服,一个人至少可以穿十年。

但实际上绢不仅仅是用来做衣服的,它也是这时代的一种货币替代物,硬通货,可以直接拿去买其它东西,十分通用常见。一匹绢,当前大约价值八九百文钱。

牛角上还记着一条红绸,显得格外喜庆。

“告辞。”

两个仆役,一个人提着锣走在前面,一个人牵着牛车跟着。

还没走多远,“锵”,前面的人敲了一下锣,扯着嗓子喊道:“本县崔秀才许秀才上贡朝廷奇文一篇,获贡赏笔墨纸砚两套,良绢百匹。”

这响亮的锣声配上喊叫,想让人不注意都不行,引的路旁的行人驻足围观,指指点点。

这种高调的姿态让许天并不好受,众目睽睽之下,显的太过张扬了。

“这位兄弟,还是不要喊了,太张扬了。”许天靠近前面的人小声说道。

“那可不妥,这可是我的饭碗,也是规矩,出来时可是特意交待过的,可不能坏了规矩。再说,这等风光,你看他人的眼光,谁个不羡慕,心里都嫉妒呢。”这仆役回应道。

估计真是规矩,许天也不好说啥了,只能看着他走一路,敲一路,喊一路。引得一群小孩子在旁边跟着。

“两位郎君,这是好事,可不要小气。等下拿出些糖果,这些小子自会说你二人的好话。”牵着牛的那人说道。

既然躲不开,干脆暂时停下,崔先生过去街头花钱买了些糖果之类的东西,散发给孩子们。孩子们得了好处,欢喜的哈哈大笑,嘴里念念有词,全是一些讨喜的话。

好不容易到了崔先生家,邻居们都围过来看。看着两个仆役将车上的东西一抱一抱的往下搬,眼珠子都快红了。

知道是朝廷赏赐下来的,即使有嫉妒之心,也不敢当面说坏话。当然也有识眼色的,上前来说些好话恭维奉承一下。

崔先生从家里拿出些铜钱,用红纸包着,看来是之前就准备好的,散发给围观的邻居,迎来大片赞好声。普通老百姓都实际的很,拿了好处,自然好办事,好话连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