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在厨房烧着火,抬头朝萧知意的方向交代道:
“知意啊,等会吃完了饭,你先别看书了,带着听晚去镇上买些平日里用的东西。”
“再给她买两身替换的衣服,顺便把晒干的草药卖了吧。”
萧知意答应着,“知道了,娘。”
萧知意天资聪颖,在镇上的书院读了三年书,十岁就考过了童生试。
在那之后,他就去了县里的云山书院求学,潜心苦读几年,在十六岁时考中了秀才,而且是秀才中的第一名——案首。
这还是因为十二岁时,他父亲意外去世,他要为父守孝三年,耽误了十三岁时的那场院试。
不然这秀才功名,他更早就能考中。
自去年春天回来,他就没再去云山书院进学。
他很聪明,几乎过目不忘。云山书院的先生们,都直言再教不了他什么。
虽然府城有更好的书院,但那里的束修很贵,他也不放心母亲一人在家,索性没去。
他决定在家里继续学一段时间,到今年秋天就下场,考举人试。
等早饭做好后,连听晚主动帮着李氏把饭端上来,然后熟练的坐在了桌前,等着开饭。
李氏还专门煮了两个鸡蛋,她递给连听晚一个,萧知意一个。
连听晚一看李氏没有,立马把自己的递了过去。
萧知意没看到连听晚的动作,与此同时,也正伸手把自己的鸡蛋递给李氏。
李氏看着面前的两个鸡蛋,心里一阵熨帖,却伸手都推了回去。
“你们两个长身体呢,要吃些好的才行。”
连听晚收回鸡蛋,学着萧知意的样子,把鸡蛋在桌上敲了敲,滚了滚,剥开。
然后掰成两半,递到李氏碗里一半。
李氏看着自己碗里两个半颗的鸡蛋,没再推脱,笑着吃了。
吃完饭后,李氏去自己屋里拿出来一些钱,交给萧知意,嘱咐他中午别忘了给连听晚买些吃的。
萧知意点头,把晒干的草药放进了背篓里,又把之前拿回来抄好的书用布包好,一同放了进去。
刚准备往外走,萧知意又想起什么,他转身对连听晚说:
“如若有人问起,你就说是我的远房表妹,知道了吗?”
“知道了,萧公子。”
“在外面你可以叫我表哥。”
“好的,表哥。”
萧知意乍听这个称呼,还有些脸热,他轻咳一声,带着连听晚出了门。
连听晚的个子不高不矮,刚好到萧知意的肩膀处。
李氏看着他们两个离去的背影,觉得甚是登对,心里满意的很。
萧知意和连听晚走到村口不久,牛车就来了。
赶牛车的刘大爷今年五十多岁,是清河村的老人了。
他把牛车停好,转头看着两人,问道:“知意,你今天也去镇上吗?”
萧知意礼貌回答着,“刘大爷,我去镇上卖些草药。”
“哦,那你再等会,一会人齐了,我们就走。”
刘大爷看着萧知意旁边陌生的女子,没有多问,只当是他家亲戚。
这时,有两位大娘结伴走了过来,走在前头的,是村里的木匠刘旺根的媳妇张氏,后边的是她妯娌孟氏。
她们两人都挎着一篮子鸡蛋,准备去镇上卖了换些钱。
清河村里的人,姓刘的居多,姓萧的只有两三户,萧知意家就占了一户。
张氏走近后,看着萧知意旁边的连听晚,语气夸张的问道:“呦,知意啊,这是哪家的姑娘?”
萧知意回着,“张婶,这是我远房的表妹。”
张氏笑呵呵的说道:“你这表妹长得真好看,像大户人家的小姐一样呢,瞧瞧,多白净。”
孟氏也夸道:“是啊,知意表妹长得真标致,比咱村里的姑娘都要好看。”
连听晚第一次见这么多人,张氏她们又都直勾勾的打量着她,她下意识地往萧知意身后躲了躲。
萧知意见状,忙回道:“婶子过奖了。”
随后他带着连听晚上了牛车,找了个位置坐下。
几人说话的空,陆陆续续又来了几个人,牛车正好坐满了。
从清河村到镇上的价格是一人一文钱,不算贵又省了走路的力气。
他们所住的清河村隶属于武平县安阳镇,中途牛车路过了几个村子,这才到了安阳镇。
刘大爷和他们约好时间,说最多等到午时就要返程,不来坐车的就不等了。
坐车的人们都表示知道了,随后各自散去。
萧知意下车后,给了刘大爷两文钱,带着连听晚先去了主街上的回春堂。
他平日里采的草药都卖到这回春堂,因为坐堂的陈大夫为人和气,给的价格也比较公道。
今日卖的都是蒲公英,车前子和茵陈等普通的草药,没有贵重的,只卖了三百文。
萧知意收好钱后,又带着连听晚去了不远处的书铺,交上他抄好的三本书。
这话本比较厚,每抄一本给一百文。
因为萧知意字迹好看,他抄的话本卖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店家每本又多给他了十文,这三本就是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