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闻言一惊,脸色巨变起来。
徐敬之是谁,自不必多说,那便是他的父亲。
他虽未在外人面前谈起过他的父亲,但自己内心是非常清楚的。
徐敬之,徐安,虽为同姓,但天下乃大,同姓之人多了去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血缘关系。
因此,旁人倒也不会轻易将两人联系到一起。
而由于幼年时期的颠沛流离,以及徐敬之夫妇的刻意隐瞒,徐安对自己家族的了解知之甚少,乃至于一无所知
只知道自己姓徐,父亲徐敬之,祖上三代是干什么就不知道了,甚至不确定自己母亲的真名叫什么。
因为自他懂事那年离开扬州开始,一家人四处漂泊,在一个地方不会待超过三年。
而每次迁徙到一个居住地,母亲的姓氏都似乎有所改变。
例如,在陇西道蕲州那会儿,母亲自称陈氏,但到了北三道青州之后,却变成了凌氏,导致当时年幼的徐安也乱了套。
好在母亲的真实姓氏并非是一个必须究根问底的问题,少年徐安便就没有纠结。
不过事到如今,徐安长大成人,已然对家族之事有所了解。
徐敬之,便是永和末年,天景年初的权相,位极人臣,当时未为左右相国,他可谓是独掌六部权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当年的徐家,位居京都名门望族之首,荣光无限。
却不知为何,到了现在竟像销声匿迹一般。
按理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徐氏没落,也不该消失得如此彻底才对。
但此时真正让徐安感到震惊的是,早年的徐敬之居然是守龙军出身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线索。
有此一说,是否就隐示着徐氏的“消亡”与五十年前守龙军出现的那事有关?
如庞奇所说,五十年前,永和帝以大不敬、谋逆之罪在宗庙持剑斩杀了大宗令。
此事关乎重大,要知道,大宗令可是宗族首领,其生死牵涉到皇族是否一心,是否稳固。
永和帝贸然杀之,既有残杀长辈之过,也有祸乱宗室之嫌。
在这样的情况下,守龙军未免帝君误国,后续大肆清洗皇室异己,是完全有理由出面阻止的。
当时,永和帝被囚禁宫中三月,形同傀儡,不得染指朝事。
虽说后经三司和宗人府证实,被杀的大宗令确有不敬与谋反之罪,但身为堂堂帝君,本该是至高无上,却被自己养着的军队囚禁了数月。
这要算起来,若说永和帝心中没有丝毫怨气与报复之心,就是假的。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后来永和帝联合内阁百官,迫使宗人府裁撤部分守龙军的编制之后,那些被裁撤退役的将士就有可能遭到报复的风险!
徐敬之与苏明远在当时的裁军名单之中,不言而喻。
换言之,如今徐氏的没落,是不是与当年之事有关?
徐敬之参与了当年对永和帝的软禁,因此遭到报复,导致今日京都望族之中再无徐氏?
可这个念头刚起,徐安就自己在心中否定了起来。
由现在往后推算五十年的话,可追溯到永和九年。
而以徐敬之死时的年纪来计算,永和九年的他才刚过而立之年不久,还是个基层人物,手中并无太大的权势。
永和帝若想报复于他的话,简直易如反掌,也就没有后来的徐安才对!
可事实却是当年退役后的徐敬之非但没有被杀,反而弃武从仕,成了一代权相。
由此可见,永和帝在那时并没有报复之心,至少对徐、苏二人并没有杀心,而是重用!
永和二十五年,也就是永和帝驾崩的那年。
徐敬之位居宰辅,领六部内阁,权倾朝野,封顾命大臣,辅佐当时的新帝萧无忌,皇太后崔氏垂帘听政三年。
之后不久,徐氏方才渐渐没落,三十年间销声匿迹,乾都再无徐氏。
不过徐氏具体是在哪一年彻底撤除京都的,徐安也并不确定。
但尤为明显的是,自永和帝驾崩时,到崔太后掌权那三年,徐家仍旧身居高位。
也就是说,若徐氏是遭到迫害离开的京都,那永和帝授意迫害的可能性就不大。
永和帝若有意除去徐氏,便不会托孤于徐敬之!
天景帝萧无忌下手的可能性也不大,只因以徐安对这位皇帝的“粗浅”了解,若萧无忌当真有心除去徐氏的话,徐安就不可能活到现在!
与萧无忌仅仅见过数面,但徐安不会单纯到对方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那么,徐氏真正没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无可厚非的是,从徐安插手御史案,到揭穿通敌案与龙嗣案的真相,一开始的初衷或许是为了自保,但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有意插手,只为混入深宫内廷,查明自家案件的始末与实情。
在此之前,徐安一直苦无头绪,在吴应雄的暗示与萧尔康的直言之下,才有了些许眉目。
梅庄之时,萧尔康就曾经坦言,他之所以不惜弑师,意图置于死地而后生,屠杀整个台府的最终原因,是因为在御书房发现了某个秘密。
这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