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给朱元鸿增加王号上面,吴文镕着实动了不少的脑筋。
他想了好几个王号,这其中包括了燕王、桂王、永明王、成王。
燕王是因为朱元鸿是太宗文皇帝朱棣一系,追根溯源,倒是能和燕王挂上钩。
桂王就更不用说了,作为朱慈爝的后代,实打实的桂王系。
至于永明王,永历皇帝朱由榔袭桂王爵位之前的王号便是永明王。
而成王则取自成都之意。
但是这几个封号,都让吴文镕极其纠结,因为他觉得似乎每个封号都行,但是又不行。
都行是因为每个封号,都有着各自的理由,但是不行的原因也很统一。
每个王号都有着各自的缺陷。
永明王就不用说了,这是郡王位,朱元鸿虽然没有称帝,但是称王怎么着也得弄一个亲王位,郡王算怎么一回事?
所以永明王,毫无疑问被pass掉了。
燕王这个王号,离得又太远了,桂王的王号都比燕王更合适。
至于桂王,说句心里话,吴文镕觉得这个王号,实在是配不上朱元鸿。
无论是礼宗端皇帝,也就是桂端王朱常瀛也好,还是昭宗皇帝也罢,说实话其实都是中人之姿,实在算不上什么雄才大略之主。
这个王号除了和朱元鸿有血缘之亲之外,基本上扯不到任何联系。
至于成王,大家其实心里都清楚,成都只是一个过渡的都城。
朱元鸿今后必定率军东出,一统天下,作为龙兴之地,成都充其量也就成为一个陪都,首都无论如何都是不合适的。
所以这个成王,真要算的话,也实在是有些配不上朱元鸿。
因此上,吴文镕的确是左右为难。
而眼见祭祀大典的时间越来越近,吴文镕基本上已经搞定了绝大部分事情,可唯独这个王号迟迟悬而未定。
终于吴文镕忍不住了,他想到了一个人,也就是朱元鸿的老师,未来的西南总督林则徐。
不管怎么说,林则徐既是天下闻名的大儒,又是未来的帝师,吴文镕想到请教他,倒也不算是有什么问题。
等吴文镕找到林则徐之后,老林倒也是一个好说话的人,他也没有为难吴文镕。
只是留下了一句。
“反清复明,恢复中华,既要师出有名,又要正大光明,华夏华夏,华王颇为不雅,夏王倒是成体统。”
夏王这个王号是不错,可是吴文镕也有着自己的担忧。
在历史上,除了夏朝的君主之外,一共有六人被封为夏王,其中有四人是追赠。
这四人分别是唐玄宗第九子李嗣一、宋初党项族首领李彝殷、曹彬之父曹芸以及曹彬自己。
追封的就不算了,关键是那两个没有被追封的,一个叫窦建德,一个叫李德明。
李德明是异族之主,建立的又是割据政权,而窦建德则是最终败亡。
这两位夏王的含义,着实有些不太吉利。
不要觉得这些都是小事,在古代王号、年号、谥号这些,都是有着严格的标准。
取错了,或者取得不好,就会惹人笑话。
例如朱老四的永乐,以及康麻子。
当吴文镕说起自己这个顾虑之后,林则徐则微微笑道。
“时移世易了,窦建德不提,且说李德明的西夏,党项人一向自称是大白高国,夏王先是辽封,后又由宋封赐,其用意与咱们就已经不同了。”
“此外,大禹立夏朝,为我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华夏泱泱数千年,夏实在是再好不过了,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况且夏王不过是暂时的,国号是大明,而不是大夏,元帅乃是大明夏王,而非夏王。”
林则徐这番话,算是将吴文镕彻底点醒了,尤其是最后那一句,这天下乃是大明,而非夏国。
如此又何来的不吉利呢?
再者说了,大明更是亡了两百年,要说不吉利,大明比大夏更不吉利。
可哪又如何呢?
他们这群人是复国,而不是建国。
林则徐和吴文镕一讨论,算是彻底将朱元鸿的王号给定了下来。
大明夏王。
而在祭祀大典之前,朱元鸿曾经将林则徐、魏源、左宗棠、吴文镕、徐有壬五人,召集起来。
讨论起了另外一件大事。
那就是他的姓名。
当年朱慈爝从肇庆逃出,为了避免满洲鞑子的追杀,将辈分给改了一遍。
可是朱明皇室,从明太祖朱元璋那时候起,就已经创立下了一套完整的字辈。
朱棣一系自朱棣始,分别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朱慈爝改了辈分,但是在族谱上面,他们的名字依旧是按照太祖制定的字辈规则来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朱简煌才是他的真名。
当小朱说出这个问题之后,吴文镕当时第一个就站出来提议,不仅小朱得改回真名,就连整个大黎朱氏的名字,都得改。
这叫正本溯源。
无论是对满清也好,还是对其余朱明皇室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