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过后,阅卷工作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贡院的一间密室中,陈珏端坐在桌案前,周围堆满了密密麻麻的试卷。
他面容冷峻,眼神专注,深知自己笔下所评判的每一份试卷都关系着一个学子的命运,更关乎着大楚未来的人才选拔。
随着阅卷的深入,陈珏渐渐察觉到了一些异样。有几份试卷虽然文笔流畅、言辞华丽,但在答题思路和观点阐述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尤其是在一些偏僻且难度颇高的题目上,连所用的典故和论据都如出一辙,这绝非偶然能够解释得通的。
陈珏心中疑窦丛生,暗自思忖:这些试卷极有可能是买了考题的舞弊之作,但仅凭这些相似之处还不足以确凿定罪,必须深入调查,找出确凿证据。
陈珏首先采用了对比分析法,他将所有可疑试卷收集起来,仔细比对试卷上的字迹。他发现,这些试卷的字迹虽然都经过了刻意的伪装,但在某些笔画的书写习惯和力度上,却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
陈珏心中一动,他意识到,这很可能是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伙人所为。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推测,陈珏又运用了内容溯源法。他针对试卷中那些独特的观点和论据,翻阅大量的经史典籍,查找其出处。很快,他发现这些内容并非来自于常见的经典版本,而是出自一些极为偏僻的古籍珍本。
而这些珍本,寻常学子根本难以接触到,只有那些有能力购买考题的富家子弟或者背后有强大势力支持的考生才有机会获得。这一发现让陈珏更加坚信,这些试卷背后隐藏着严重的舞弊行为。
陈珏并没有急于对考生进行审查,而是先从侧面入手,调查这些考生的背景信息。他派遣手下的得力助手,秘密查访这些考生的家庭出身、经济状况以及在考前的社交往来。
经过一番细致的调查,他发现其中几位考生都来自京城的富商家庭,且在考前与一些神秘人物有过频繁的接触。这些神秘人物的身份虽然尚未查明,但他们的行踪却十分可疑,经常出入一些与科举舞弊有牵连的场所。
掌握了这些初步线索后,陈珏决定对其中一位名叫王启的考生进行审查。他深知,审查过程必须谨慎小心,既要巧妙地获取真相,又不能让考生察觉到自己的意图,以免打草惊蛇。
陈珏命人将王启带到一间安静的房间,房间内布置简洁,只有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墙壁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着“公正廉明”四个大字,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王启走进房间时,故作镇定,但眼神中却难以掩饰一丝慌乱。他身着华丽的锦袍,腰间系着一块精美的玉佩,一看便知是出身富贵之家。
陈珏坐在桌案后,微微抬头,目光平静地看着王启,缓缓开口说道:“王启,你可知此次科举的重要性?”
王启连忙躬身行礼,回答道:“大人,学生自然知晓。科举乃是为国选材之大典,学生一直心怀敬畏,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的声音微微颤抖,额头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陈珏轻轻一笑,说道:“是吗?那你可还记得你在试卷上所写的关于《尚书》中某一章节的论述?”
王启心中一惊,但仍强装镇定地回答:“学生记得,那是学生平日苦读深思所得。”
陈珏站起身来,踱步走到王启身边,突然说道:“那你可知道,你的论述与其他几位考生几乎一模一样?这难道也是巧合吗?”
他的声音不高,但却字字如锤,敲击在王启的心坎上。
王启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的嘴唇微微颤抖,说道:“大人,这……这定是有人诬陷学生。学生一向品行端正,断不会做出舞弊之事。”
陈珏并没有直接反驳他,而是回到桌案前,拿起一份试卷,轻轻念出其中一段:“此句引用《尚书?大禹谟》中的‘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并以舜帝之德政为例加以阐述。你能详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王启支支吾吾地回答了几句,但却漏洞百出。陈珏心中更加确定了他的舞弊行为,于是继续说道:“王启,你若现在坦白,或许还能从轻发落。你要知道,科举舞弊乃是重罪,一旦查实,不仅你自己的前程尽毁,还会连累你的家人。你家中的父母长辈,他们一直对你寄予厚望,你忍心让他们因为你的过错而蒙羞吗?”
陈珏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怜悯,试图从亲情的角度打动王启。
王启听了陈珏的话,心中一阵动摇。他低下头,沉默不语,内心在激烈地挣扎着。
陈珏见此情景,趁热打铁,说道:“你仔细想想,那些指使你舞弊的人,他们现在又在哪里?他们是否会在你被定罪后,出来为你说一句话?他们只会保全自己,而将你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你又何必为他们保守秘密呢?”
王启的身体微微颤抖,他抬起头,看着陈珏,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犹豫。终于,他咬了咬牙,说道:“大人,学生……学生说实话。是一位名叫李大人的人教唆学生舞弊的。他给了学生一份考题,并告诉学生按照上面的内容答题,事成之后,会给学生一大笔银子,还会保学生在仕途上一帆风顺。”
这章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