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也应该教教他这个孙子怎么打仗才是。”
洪武年间
朱元璋是真的没想到自己之前做的事情给靖难之役埋下伏笔,他恼羞成怒,“要怪就怪朱允炆那兔崽子!”
自己皇位还没有坐热乎就开始削藩了?这可不是他教的!
还有打仗竟然让纨绔子弟上场,这也不是他教的,他都不太想承认朱允炆是他的孙子,就差了一辈,怎就能差这么多?
朱棣听到自己造反其实还是有些心虚的,他看向朱标想解释,“大哥,我不是.....”
他挠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日后会造反。
朱标揉着他的脑袋,“这不关你的事。”
但凡要是能活,谁又想死呢?设身处地一下,如果是他,他也会造反的。
朱棣拍着胸口,信誓旦旦开口“大哥,我肯定不会造你的反。”
建文年间
被说是奸细的黄子澄脸色煞白跪在地上,他也实在是想不到,五十万大军,李景隆竟然还输了?
朱允炆觉得天幕来的及时,但又实在是手足无措,因为手中实在是无将可用。
他更觉得离谱的是,朱棣竟然抵挡住了五十万大军,就凭他那十万燕军。
朱棣也特别想知道自己是怎么造反成功的,现在他知道了,一个纨绔也配和他打?
“即便是再多的将士,本王也一样能打得过!”言罢,拿起桌上的弓箭朝着树射了过去,箭牢牢地被钉在树干上。
永乐年间
朱棣想起那段时间,简直是意气风发,再看看现在,被困在宫中,根本没有打仗的机会。
朱高炽见状,“父皇别想了。”不可能放你去打仗的,死心吧。
他垂头,这样就看不见朱棣的眼神,一个皇帝总想着出去打仗到底怎么回事?他觉得父皇癖好就是这个,没错,父皇也是个奇葩。
康熙,“朱棣可是有马上皇帝的称谓,且自小生在战乱时期。”
就算不是身经百战,也是能亲自上战杀敌的,朱允炆和他当然比不了。
【朱棣解救永平后,又去偷袭大宁,也就是他十七弟宁王的藩地。只能说朱棣的演技是真的不错,假意卖惨哭诉求救,宁王真的信了并收留朱棣,然而他不知道自己这个四个正派人贿赂大宁的军官,等到在郊外送行的时候,埋伏的人一拥而上,也因此,大宁的军队叛变,成了朱棣的军队,实力大增[3]。】
【此时的李景隆的军队驻扎在北平城外的郑村坝,天寒地冻,南方的军队当然受不了,战斗力直线下降。面对这样的军队,朱棣当然是直接开打,1399年十一月,先击败哨探部队一万多人,后又与李景隆的大军直面应战,连破七营,李隆基大败,由于撤退时没有通知围困北平的将士,导致他们也围困,损失十万多人[4]。】
【这还不够,之后攻打大同时,又有许多将士投降,甚至还有蒙古投降的军队,在1400年,拱卫京都的重镇保定府也降燕。】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投降朱棣?因为朱元璋在世期间,朱棣已经出征过多次,不少人都听过他的威名,面对这样的敌人,投降也不奇怪。】
【燕军的实力再次增强,接下来的战争虽有波折,但也一路顺利南下,让人奇怪的是面对造反的朱棣,朱允炆还下了一道旨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不要让我背上杀叔叔的名声,也就是因为这个旨意,让朱棣逃过很多次死劫[5]。只能说朱允炆还是年轻要面子,朱棣都不要脸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造反了,你还在这边在意名声,啧啧。】
嬴政忍不住用手遮住脸,表情似笑非笑,虽然天幕的话太过直白,但他也是这么想的,那边都造反了,为什么还要在意名声?
背上杀叔叔的名声总比死了强吧?
扶苏也在纠结,他想起唐朝玄武门的时间,这一次终于清晰意识到皇家无父子这句话,只是他还是忍不住叹气。
刘彻抽着嘴角,也不能拿年轻当借口了,这就是傻。可是当初削藩、流放其他叔叔的那股劲呢,怎么到朱棣这里全没了?
李世民不说话了,他喝了口水,还是不可避免地想到玄武门事变,都是权力乱人心,谁不想享有万人之上的权力?
赵匡胤眯着眼睛,果然还是得将孩子丢到军营中去,不然就会像朱允炆一样,手下的将领都去投降别人。
洪武年间
朱元璋也在骂这个孙子,“家都快没了,还在意名声呢!”
朱棣撇嘴,“父皇,你到底向着谁?”
朱元璋对着他翻白眼,“我谁都不向着!”
他就喜欢他的大儿子和大孙子,要不是他们都去世了,轮得到朱允炆和朱棣?
朱棣:.......
建文年间
朱允炆已经有点被气到,他不由得问,“朕不想落得鱼死网破也错了吗?”
只是想起自焚的叔叔朱柏,他又一阵心虚,他也没想到朱柏会自焚,老老实实地接受削藩不行吗?朱允炆一阵心累。
如果此时朱棣知道朱允炆的想法,肯定会嗤笑一声,凭什么他们就得接受削藩?凭什么他们这群当叔叔的就得屈居在侄子之下